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8
/ 2

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黄贤明

重庆垫江黄贤明个体诊所  408300

摘要:目的:比对分析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消化内科于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8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观察、对照两组,分别接受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均为药物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与对照组的92.50%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与西医药治疗相当,治疗总有效率均可达到90%以上,均可治愈患者。

关键词:中医药;胃食管反流病;药物治疗

0.引言

近年来,中医治疗各类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产生了较高的热度。本研究以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中医内科治疗本病的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综述

自本院消化内科于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胃肠疾病患者中选取80例,以此作为分析对象。

纳入标准:(1)主诉有反酸水、烧心、腹部胀痛感等不适感,经诊断后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2)能够正确看待中医药辨证施治理论的患者;(3)病情相对较轻(基于洛杉矶分级法,疾病严重程度在B级及以下,及一个及以上食管黏膜破损,长度虽然超过5mm但未发现融合性病变),只需通过药物治疗+维持健康生活习惯即可治愈的患者;(4)治疗周期内积极配合的患者。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重症胃肠疾病(如胃癌、胃出血、胃穿孔、肠炎等),或半年内因各种原因接受过胃肠手术的患者;(2)治疗周期内累计出现3次及以上不遵医嘱行为(如中医师告知患者应当控制饮食,但患者依然故我,或是擅自调整中医药方剂、药量等)的患者;(3)治疗周期内失联或因其他原因导致临床诊疗资料缺乏完整性的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项基线资料分布及比对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分布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表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比对结果[n(%),±s]

基线资料

观察组(40)

对照组(40)

t值/x2

P值

性别

23

22

0.051

0.822

17

18

年龄(岁)

区间

19~63

20~64

0.105

0.917

均值

42.36±3.39

42.28±3.42

病程(天)

区间

1~7

1~8

0.443

0.659

均值

3.13±1.09

3.24±1.13

疾病类型

反流性食管炎

25

26

0.054

0.816

非糜烂性反流病

15

14

1.2研究方法简析

为对照组患者开具西药。如抑酸药选择质子泵抑制剂或组胺H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包括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希望抑制患者胃酸分泌,降低“反酸水”发生率。此外,还应为患者开具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以消除患者腹部疼痛等其他不适感,缓解患者可能出现的腹泻症状。

采用中医药辨证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核心原则是“和胃降逆”,且应根据患者证候,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肝胃郁热证型”为实证,为患者开具的中药应具有“清泄肝火”的作用,方剂为决明子10g、夏枯草10g、龙胆草10g、栀子5g、密蒙花3g、青葙子3g,加入适量水煎煮,之后收取300ml汤汁,分成两份,早晚各温服1份,连续服药7d。如“脾胃阳虚证候”为虚证,为患者开具的中药应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如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桂附理中丸、温胃舒颗粒等中成药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一些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的健康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①一日三餐缺乏规律性;②每餐都吃大鱼大肉且“口味”较重,有多糖、多盐、多油等特点;③患者经常暴饮暴食且缺乏锻炼,特别是在进食后不久便进入睡眠状态,导致食物在胃肠内难以消化,久而久之造成“痰浊阻滞中焦”,进而引起反酸。针对这类患者,应首先确定是否伴有实证、虚证,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帮助患者改善饮食结构,提高饮食清淡程度。如多吃一些粗粮,减少油炸食品、肉类食品的摄入量。

1.3观察指标界定

根据下列标准评估并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①痊愈。治疗周期结束后,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全部消失,进食、排便等均恢复正常,日常生活不受任何影响。

②有效。治疗周期结束后,患者反酸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反酸频率显著降低、不适感基本消失但偶尔会发生),日常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③无效。治疗周期结束后,患者各类不适感无显著改善,进食、排便等依然处于异常状态。

统计并比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计算方法为:(分组总数-无效例数)/分组总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的有关数据,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s(均数+标准差)”表示;以“x2”检验计数资料,以“n(%),即例数(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表明比对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4例、24例、2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00%(38/40);对照组患者对应例数分别为13例、24例、3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50%(37/40),卡方检验值为0.213,P值=0.644>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

3.综合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类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胃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本病发生机理是,患者进食后,已经沿着消化道进入胃部以及十二指肠的食物会反流道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如图1所示),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各类不适症状(如有“烧心”感、腹部胀痛感等),甚至继发其他疾病[2]。临床治疗本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一般情况下均可治愈。临床资料显示,针对症状相对较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其开具抑酸药选择质子泵抑制剂或组胺H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可有效抑制患者胃酸分泌,配合改变生活、饮食规律,治疗效果较好。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理论治疗本病时,最终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与西药治疗无显著差异,表明中医治疗效果同样较好。

d8f8d792047e4783ac2ada4e9f2e2b3a

图 1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理图

参考文献:

[1]穆继存. 分析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J]. 人人健康,2020,(04):104.

[2]石元龙. 分析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01):16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