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8
/ 2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探析

王丹

亳州市丹华小学  安徽亳州 236800

摘要:思辨性阅读运用判断、比较、推断、批判、想象和归纳等方法理解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多元化。在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从文本的内容、语言、形式和情感等方面展开积极思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获得纵深发展。基于此,以下对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

引言

思辨能力是语文素养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所在。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辨,进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技巧、效率以及思维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实际展开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经常由于方法不当,导致学生难以充分吸收课堂所学内容和技巧,教学质量、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一、思辨性阅读的特点

思辨性阅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思辨性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做好教学设计、拓展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规划、掌握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在对阅读文本认知深化的过程中提升阅读效率。学生则需要在知识建构、能力建构过程中发挥自身主体性,积极参与思辨性阅读,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知识与能力的内化。二是强调阅读过程的开放。在思辨性阅读过程中,阅读的开放性既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也体现在教师与文本的交互、学生与文本的交互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科学地做好文本选择,学生则需要在深度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反思,与文本作者开展思想交流等。三是强调多元化的解读。既然思辨性阅读重视学生思考与论证,那么学生在阅读反思当中得出多元化的结论也成为必然。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阅读活动而言,无论是在答案的设定还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都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也要求教师能够在此过程中避免出现固化、刻板的倾向。正因为思辨性阅读具有以上特点,因此,思辨性阅读能够在深化阅读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这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依托思辨性阅读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探析

(一)运用思维导图,高效整合思维

思维导图是进行思维梳理,明确文章结构框架和要点内容的有效方式,基于其丰富的结构形式以及灵活的运用方式,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思维导图通过线条、符号、图像等,不仅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而且还能够实现思维的形象化、视觉化展示,使得思维过程更加清晰,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梳理阅读思路,提炼文章重点内容。此外,思维导图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在进行导图绘制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当前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较为高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进行《我是一只小虫子》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入思维导图,在黑板上画出一只小虫子,然后以“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为核心问题,向“小虫子”两侧引出两条思维线路:一条为“当小虫子好”,另一条为“当小虫子好”,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分别找出支持这两种观点的证据,并通过词组、短语的方式对原文当中的证据进行总结,然后由教师填写在思维导图的相应位置上。在案例当中,通过绘制“小虫子”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相较于单纯的阅读指导和刻板的知识灌输,思维导图能够提升学生兴趣,使得学生感觉阅读的过程是在充实图画,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同时,还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而且通过思维导图,还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架构,使得文章的重点内容更加一目了然,对于整合思维,强化学生思维引导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二)对照课标理念,剖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内容

以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来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分为两类: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表达。其中,适合开展思辨性阅读的素材,以故事性文本为主,重在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及人物言行的内在根源;而思辨性表达,则需要充分借助生活背景,重点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讨论展现出来的问题,学会有根据、有顺序地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资源丰富、空间广阔,应该融合鲜活的情境、具体的内容,构建一张联系紧密的任务网,旨在通过探究的方式深入文本之中,将更充分的自主性和广阔的认知性空间交还给学生。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不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应该相机设置不同的主题。以第二和第三学段为例,其中第二学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探究自然奥秘、探寻生活智慧、开启奇思妙想等不同的主题,这些主题都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第三学段包含的主题有畅谈社会公德、感受祖国语言、探寻科学之光等,具有鲜明的思维挑战性。从纵向发展的视角来看,三个学段的任务主题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紧密性,呈现出鲜明的螺旋上升状态。从第一学段与生活紧密关联,到第二学段的自然现象,继而到第三学段的语言现象,都具有巧妙的关联性,同时任务的内容选择,要呈现出多维的开放性,为学生打开多种可能趋向,以提供更加广阔的认知性空间,这对学生主题化学习而言,能够形成更加聚焦、更加深入的学习质态。

(三)深入阅读背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在引导学生全民阅读的同时,应注重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内涵式的重构,使其从感性的认识逐渐提升到理性,而不仅仅是把思想局限于发现知识,更要注重作者这样写作的原因。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知人论世”的学习,把作者的生平、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综合起来,进行“内含”的重构,促使学生进行归纳、比较、评价等思辨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完《景阳冈》之后,老师就会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通过“内含”的形式重新组合,以促进读者的阅读。例如,通过展示反映时代背景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人民的生存状况,同时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有这么多的人民起义?”“为什么能发展到水泊梁山这样的地步?”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可以从当时的赋税、民众的经济负担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民众造反了。同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对作家的人生境遇有所了解,进而剖析作家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如此具有英雄气概的作品。在整合材料之后,同学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提高了阅读的效率。通过内因重组,同学们意识到不同材料间存在着某种关联,若能将其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解读作品,了解作家为何这样写,并进一步发掘其创作的主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可以提高整个读书的阅历,也可以促进思辨能力发展。

结束语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六大核心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思维、重阅读、重表达,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一篇教材文本的范例和载体效能,基于新课标所倡导的真实任务、鲜活情境和典型实践等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建构联系紧密的任务群,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素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翔,林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路径[J].林区教学,2022(12):109-114.

[2]谢仪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J].天津教育,2022(31):39-40.

[3]向贤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教学实施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22.

[4]林水英.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18):66-67.

[5]刘莉.在思辨中彰显语文课堂的理性光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