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8
/ 2

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

陈丽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医院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患者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模式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循证护理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影响。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出汗、心悸等症状一旦严重化,则会诱发患者生命安全等更危险的事件[1]此外,心肌梗死通常会伴随心力衰竭,增加了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因此及时的干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手段尤为重要,本文通过78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的情况,研究分析循证护理起到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参与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患者39例,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2例,最小年龄者59岁,最大年龄者77岁,平均年龄为(65.76±3.38)岁;观察组患者39例,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6例,最小年龄者53岁,最大年龄者81岁,平均年龄为(67.45±3.94)岁。所有患者基本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纳入标准:(1)患者经临床医学诊断心肌梗死且合并心力衰竭症状。(2)患者及家属知悉本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障碍或沟通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2)患者合并其他重大疾病。

1.2方法

1.2.1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治疗。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征,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与主治医师沟通。

1.2.2观察组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模式干预治疗,具体护理方式如下。第一,制定循证计划。由经验丰富的资深护士组成专门的循证护理小组,根据患者过往病史和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病情状况,并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方案。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随时完善改进护理方案。第二,健康宣教。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并且帮助其掌握基础的护理知识,了解疾病的病发原因、生活禁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减少未知带来的恐慌。第三,心理护理。患者在患病后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消极情绪,加重心理负担,影响正常治疗。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开导情绪不好的患者,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第四,生活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根据患者饮食喜好,制定科学、营养的饮食方案。

1.3疗效观察

(1)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每项评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护理内容让患者进行评分。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

(3)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并发症例数相加/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对研究数据进行计算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常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对比分析(x±s,分)

组别

例数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社会功能

生理功能

活力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总体健康

常规组

39

70.65±4.53

71.23±3.85

72.62±4.56

69.49±3.78

73.57±2.73

71.69±3.18

72.71±2.21

71.34±3.68

观察组

39

78.23±3.73

83.01±2.42

79.67±3.35

78.45±2.64

80.08±2.63

83.13±2.72

80.12±2.36

80.21±2.53

t

-

3.732

2.689

3.634

3.457

2.364

3.352

2.610

2.556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不满意

一般满意

满意

总满意度

常规组

39

6(15.38%)

24(61.53%)

9(23.07%)

33(84.61%)

观察组

39

1(2.56%)

18(46.15%)

20(51.28%)

38(97.43%)

X2

-

2.345

1.643

2.556

1.356

p

-

<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39例患者中,有1例心脏破裂、1例心律失常、1例心源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常规组39例患者中,有3例心脏破裂、2例心律失常、2例心源性休克、1例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20.51%),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同时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导致血液循环不足而出现一系列症状。这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可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受损,并可能危及生命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严重者可能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3]。因此当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威胁更大。

循证护理是一种基于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护理方法,它可以帮助护士提供更加科学、准确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对于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来说,循证护理尤为重要,因为这类患者需要接受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指导。通过依据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康复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并为护士提供更加高效和精准的护理服务方式[4-5]由此可见,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为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治疗的依从性,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淑琴,寇玉兰.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9):178-180.

[2]金丽君,李卓.探讨急诊护理路径联合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1):322-323.

[3]王颖.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要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23):250,255.

[4]张敏.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14):94-96.

[5]张佳,郁艳梅,钱柯柯,等.基于护理个案管理的全程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8):2744-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