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有效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浅谈乡村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有效渗透

丁禹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上杨回族乡下杨小学  7440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价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乡村地区的音乐教育,是国家音乐人才培养事业的基础环节,其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特别是美育渗透的有效性,对促进乡村人才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乡村的音乐教学现状展开了分析,进而就如何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展开美育渗透,提出几点可行策略。

关键词:乡村;音乐教学;美育渗透

引言:

    音乐,是听觉审美素养培养的核心学科,美育,是贯穿于各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教育内容。音乐与美育,天然存在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全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环节,而唯有将美育自然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作品的深层魅力。当前乡村音乐教学,仍面临诸多教学困境。剖析困境,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美育在乡村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一、乡村音乐的教学现状

(一)情感教育不受重视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乡村地区向来是国家素质教育改革事业的短板区域。多数乡村地区学校,都存在音乐开课率不足、基础设备不健全、教师素养低下等问题,而具体到音乐课堂的美育渗透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对教材内容的照本宣科,以及情感教育的明显缺失。由于未能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在育人、审美启发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教师往往满足于基本音乐常识的介绍普及,音乐作品教学方面,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内蕴的多层次情感,使学生无缘领略到作者在创作相关作品时内心涌动的艺术情绪,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因此长期停留在业余观众水平。

(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教学方式的单一,主要表现在音乐演唱教学和乐器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多数乡村教师仍习惯于以教唱法开展作品演唱学习。教师一句一句教,学生鹦鹉学舌地复唱,学生的主动性完全丢失,本质上就是传统灌输式教学在音乐课堂的延伸。另一方面,在乐器实践教学方面,乡村音乐教学几乎鲜少开展。由于基础投入不足,许多乡村学校的音乐教育,都面临着乐器老化、设备配置不全等硬件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用有限的教学设备,开发更多样的教学方式,而是直接抛弃乐器教学,将音乐课限制在理论学习、口头学习的层面。

(三)作品内涵发掘不足 

小学音乐教材中不乏类型多样、情感丰富的音乐作品,在渗透美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这些优秀音乐作品发挥着重要意义。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未关注歌曲背后的文化、情感内涵,更未对音乐作品的深厚内涵进行挖掘。这一问题使得教师难以把握音乐作品的核心情感和思想精髓,也导致实际的音乐教学仅仅体现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学和唱,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学过程只能停留于表面、无法触及歌曲的深层内涵。可以说,教师对音乐作品内涵发掘不足的情况不仅使得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使得音乐教学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思想美、行为美等过程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乡村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剖析歌曲内涵,陶冶学生情操

早在没有文字的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借助舞蹈和歌唱的方式表达情感,可以说,原始歌舞是古代初民最早的抒情方式之一。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原始歌舞的记载,还可以通过初民载歌载舞的文字记录,还原当时的生活情境。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借助音乐作品,教师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中所蕴含的深意。在乡村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活动涉及的歌曲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参与歌曲内涵的剖析过程,并借助歌曲背后的动人故事、时代背景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1]。例如,在对歌曲《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开展教学时,教师应通过组织学生集体学唱、共同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歌曲中蕴含的欢乐情绪、提升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聆听歌曲、分析歌词内容的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机向学生播放不同小动物的叫声,并请学生猜一猜这是哪种动物的声音。当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得到调动,教师便可以在学生合作演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歌词中所蕴含的活泼欢快的情绪以及热情奔放的情感,帮助学生养成礼貌待人和热情好客的美好品质。

(二)升级教学方式,拓宽音乐视野

在乡村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教唱法实施教学。为推动美育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教师有必要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升级,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以信息技术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将以往的教唱式教学转变为视听结合的音乐教学,确保学生在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过程。同时,为提高美育成效、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进行延伸,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具备直观性、引导性以及较高美育价值的元素,使学生认识和接触教材之外的音乐知识

[2]。例如,在对“京调”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聆听京剧音调的过程中向其介绍京剧及其伴奏乐器,使学生在对《京调》的欣赏中,积累戏曲知识、养成对戏曲音乐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将互联网中海量的音乐教学资源和数据信息融入教学课件当中,充分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的产生过程、发展历史以及独特的唱腔和演奏乐器。

(三)注重情感教育,培养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在我国宝贵的音乐文化中,同样存在着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缩影。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由稚嫩发展至成熟的关键性过渡时期,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发挥音乐学科在塑造学生三观、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操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学中促进美育的有效渗透,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工作,并借助小学音乐教材中情感内涵丰富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我和我的祖国》时,教师应在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中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使学生通过真挚、朴实的歌词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歌颂、热爱和依恋之情。如在分析歌词的首句“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时,教师可以强调歌词中第一人称的表达手法,并通过讲解使学生心中产生动人的音乐形象、联想到中华儿女与祖国母亲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为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绪和节奏、培养学生深沉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感人至深的歌词以及教师的深情讲解,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个人对祖国亘古不变的深情厚爱,也可以被这份炽热的情感所感染,迸发出浓厚的爱国热情。

总结:

    综上,美育是高质量音乐教育的重要构成。只有在音乐课堂中实现了美育教育的自然渗透,学生才能精准把握音乐作品中的旋律美、意境美,实现个人美学素养的充分成长。作为乡村音乐教师,应清晰认识到音乐、美育互相促进的紧密关联,立足教学现状、发挥教学创新精神,力求在突破乡村音乐教学瓶颈的同时,以良好的美育渗透,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细胞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柯霓.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No.1124(05):109-111.

[2]陈华.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的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2017,6(20):128-129.

作者简介:丁禹(1994.12—)女,回族,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人,本科,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音乐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