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特殊教育生活数学"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浅谈特殊教育生活数学"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赵叶梅

浙江省诸暨市特殊教育学校          311800

摘要:生活数学作为一门普通的学科,已被列为国家基础教育的重点学科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生活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思维、知识和生存能力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教学内容。这些概念一方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可能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又较为抽象,或具有相对性(如大小),或没有实物(如时间),对培智学校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见,培养特殊教育儿童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是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开展特殊教育生活数学“联系生活”教学时,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要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关键词;特殊教育;生活数学;教学策略

特殊教育主要面对智力有缺陷儿童,其因为天生或后天因素,导致智力迟钝或学习迟钝,在对数字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运算上似乎很难;而且,他们对图形的理解和记忆也很差。有些人建议,应该将学习数学的时间,用于发展弱智孩子的其它能力。在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材,结合特殊学生的特点,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原先枯燥无味的课程变得更容易理解、更生动有趣,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来弥补他们的不足。

一、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建立于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立足于他们的实际生活。因此,在进行特殊教育生活数学"联系生活"教学时,老师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保持紧密的联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认识水平,以及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自主地探究新知。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等,创设一定的情景,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还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1]

例如:教学《图形》时,教师可以把教材中“图形公式”一课进行重组、加工、整合后呈现给学生。在教授《图形》的这节课程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准备好积木,利用积木拼成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拼摆正方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拼摆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励学生的兴趣

我们要充分利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充分让学生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以及经验为起点,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生活情境中对数学进行学习,并对数学的价值和应用进行体验。如教学“测量长度”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5米长的塑料水管。让学生说出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一下子说出了塑料水管、橡皮、绳子、小石头等材料。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根塑料水管是怎样测量的?想不想知道橡皮和绳子有什么用途?”,学生都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可以用手摸一摸这根塑料水管的表面是否光滑;有的说可以用绳子绕一圈后再测量一下这根塑料水管的长度;有的说还可以用手拉一拉这根塑料水管;有的说还可以把它剪成细条来测量长度。大家都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当教师问大家:“如果你是这段塑料水管的主人,你会怎样测量?”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会先用手摸一摸这根塑料水管的表面是否光滑。”这时教师顺势引导他们:“如果这根塑料水管是你自己做的,你会怎样测量它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特殊教育生活数学“联系生活”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2]。比如在教学“人民币单位名称”时,我让学生回家用人民币兑换一些简单的钱,如1元、2元、5元、10元,然后让学生统计一下这次兑换的钱数,然后让学生设计一个用人民币兑换硬币的方案,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计算。通过这种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人民币单位名称的意义,在课堂上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和购买生活用品。又如在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数字百以内数的资料,如:1.一个人一天赚多少元?(写出答案);2.某一个班级有多少人?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后再去对比分析,发现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进而加深自己的学历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的应用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和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问题进行思考。促使他们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3]

例如,在学习了“量的比较”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两个物体质量的大小:一个物体质量为5 kg,另一个物体质量为10 kg;然后再通过相互比较让学生感知:在进行量的比较时,不能只看其中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还要注意到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量"与"量比"的关系。再如,在学习了“分数大小比较”后,教师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比较和计算:将2个苹果分成4份;再用2个苹果的一半分成4份;然后再用2个苹果的另一半分成4份;最后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在进行这些操作和计算时,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可见,创造性地进行数学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五、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生活数学”课中,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数学,懂得数学。在特教数学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开展特殊教育生活数学“联系生活”教学时,必须注意把握好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正萍.特殊教育中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06):37-38.

[2]郝冬梅.分析特殊教育中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策略[J].情感读本,2020,No.413(05):64.

[3]童爱梅.生活化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9(6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