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渤海新区跨越式发展新动能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关于渤海新区跨越式发展新动能的研究

张彩霞

中共沧州市委党校

渤海新区开发建设,是沧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的三件大事之一。沧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渤海新区。全市上下要发挥优势、正视差距,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加快建设沿海强市。沧州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对标一流标准,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一批经济带动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因此,优化营商环境,开启渤海新区跨越式发展新动能,提升渤海新区竞争力,是推进渤海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抓手。

、当前影响渤海新区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工业化、同质化趋向问题。纵观环渤海域内各地区的产业布局,渤海新区作为环渤海三大沿海地区之一,凸显重工业化、同质化趋向,尚未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促的区域发展格局。同时,在生态、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可能出现同质化恶性竞争趋势。

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动能,来源更多的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等,依靠政策性红利、打造政策洼地等旧有粗放模式,几乎无法获取这些高质量要素资源,甚至可能陷入低能级无序扩张的陷阱。

二是产业结构、产业能级方面问题。与发达地区比较,渤海新区在产业结构、产业能级方面的差距较为突出。首先,主导产业规模足够,但在各自产业价值链中能级偏低,企业主体对科技创新应用稍有欠缺。其次,在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企业咨询、会展等)方面,为主体产业提供支持明显不足。最后,在生活性服务业(商超、餐饮、康健、教育等)方面,现有水平难以支撑新区构建高层次人才建设。

三是发展理念和认识较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从城市人力资源结构看,包括市民开放意识、企业家精神、党员干部思想认识等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干部队伍这个关键,一些干部思想不解放,工作标准低、效率差。渤海新区作为我市经济龙头,需要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在发展理念和认识方面的差距。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开启渤海新区跨越式发展新动能

(一)优化政务环境

1.大力度、大密度开展营商环境专题培训,积极树立服务理念。将培训置于各项措施的第一位,意在突出当下我市阻碍领导干部更好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最大障碍——思想不够解放。思想理念决定发展思路,领导干部素质短板不在于工作能力而在于理念、观念。改变落后的思想、理念是渤海新区大发展的前置条件。

2.通过机制创新,推动用服务方法行使政府职能,消除权力的傲慢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标深圳秒批清单,以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方式,并通过智能设备引入,逐步构建不见面审批模式。尤其是在重点商圈、园区推行管家主题政务服务,即提供管家式”“集成式服务,将政务服务中心下沉至乡镇甚至村(社区)一级,进一步解决市场主体多部门跑路问题,在企业设立登记、印章刻制、税务发票申领等基础事项,以及企业开办涉及到的区级行业许可备案事项方面,以乡镇一级政府设立基层政务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线上帮办+跑腿代办+现场受理等方式,让企业在基层政务中心即可享受到管家式服务,企业开办涉及区级事项,力求达到一个政府部门都不用跑。

(二)优化市场环境

1.着力培育吸纳就业能力高的都市型产业。人口规模是限制渤海新区跨越式发展的一大短板。新区已有的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口规模化扩张,有必要在港口城区和黄骅市主城区、新城,培育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都市型产业,以都市型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带动新区人口大增长。如:服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工业以及商业地产、文旅等综合服务业。此类都市型产业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在产业后续提质升级过程中,较易与文化创意等元素结合,快速完成产业链跃升和延伸,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的能级。

2.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大提升。地方产业集群健康成长,必须拥有完善且丰富的信息流、物资流、金融流等,如若主导产业是枝干,生产性服务业就是树叶,没有繁茂树叶的树木是无法健康成长的。要特别关注企业咨询行业、融资行业,这是小微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最主要的借力。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大问题,另外因为认知和眼界限制,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存在发展天花板,而企业咨询行业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三)优化人才环境

1.着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大提升。人才环境中最基础的方面,就是生活便利性和生活时尚性。存在于城市每一个角落的小型商超、小吃店等等,恰恰是提升生活便利性和时尚性的关键。高端人才久居大城市,已习惯用大城市的眼光看待事物,对渤海新区来说,生活性服务业门类可以少、数量可以小,但品味不能低。渤海新区可以尝试构建小巧却精致的城市生活服务体系,来留住高端人才。

2.实施本地企业家种子培育工程。人才环境中最关键的方面是企业家群体。从企业发展角度,每一个企业家发展自己的企业都是不遗余力的,会竭尽所能寻找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要素资源。与域外企业不同,本地企业从建立开始就存在于域内。如,长城之于保定、华为之于深圳、一汽之于长春等等,企业大本营效应尽显:一个企业能够带动一个区域。筛选域内企业家,从中选出视野宽、责任强、敢于拼搏的重点企业家,组织专门机构和队伍,建立

一对一帮扶机制。

(四)优化形象宣传

渤海新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新区形象、优势宣传。客观说,渤海新区在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知名度不高,迫切需要在整体形象宣传普及方面加大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渤海新区,了解渤海新区。

1.开展渤海新区整体形象推广工程。除传统新闻媒体之外,建议更加关注网络新媒体、自媒体这些新兴网络宣传渠道,网络化虽然极大方便了信息传输,但同时也更容易形成信息空白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让网络去带节奏”“抓眼球对于渤海新区发展有着特殊的推动作用。

2.构建大文旅产业层面的新区形象接入工程。新区大文旅产业已经起步甚至拥有一定体量,在现有或规划文旅项目当中,寻找突出新区特色形象的接入点,让来到新区的客商、旅行者,不经意间接触到新区宣传,不经意间被植入新区特色印象。(本文为沧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自筹项目成果  项目编码2132060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