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学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学反思

王程程

安徽省合肥市望湖小学  230041

摘要:引导自学型课堂文化,是一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类型,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这种课堂类型,对于教师成长也是一个很积极的促进,提升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在一次次课堂磨练中,提升教师引导自学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引导自学;生动评价;学生阅读

参加学校“引导自学”课堂教学文化活动很多次了,一直都是以听课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次的“引导自学”课堂,我成了一位授课者,让我在这次活动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成长。

这次的引导自学课,才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内心还是比较抵触的。因为一节课上三次,评三次,中间还要不断地修改,自己的畏难情绪一下子站到了高峰。但是谢主任开导我,不断地修改和上课,过程虽然痛苦,但是最后的收获非常大,对于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想要进步的想法,慢慢的战胜了畏难情绪,我就接下了这个授课任务。

一、选题

关于选题,跟组内老师讨论了很久。最后选择了四年级第二单元的《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这一课。一是课程进度,正好上到这个地方,不需要改变教学进度。二是本课中的知识点,就是关于我们的身体,学生学习兴趣应该是比较浓厚的。三是课本中的知识点较少,想要通过增加阅读的内容。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过程。

《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是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8课。本课主要在学生对消化知识原有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比对消化器官图和模拟实验,认识食物在身体内的消化过程及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再次感受食物的消化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环节,由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让学生思考并有依据地推测“食物从口腔进入人体后,会经历怎样的旅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第二部分“探索”环节,在学生提出自己对消化过程的想法以及对照人体消化器官图的活动过程中,肯定学生的合理想法并着重引导学生修正或完善原有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食道和胃两种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将消化器官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表现出来。第三部分“研讨”环节,在经历画图、比对、模拟实验等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模拟实验中各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并描述食物在消化器官中所经历的路线与发生的变化。

二、第一次试教发现问题

(一)阅读资料过多,总结过深

第一次试教在四(七)班进行。这一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画完食物旅行图后,我给了学生一份阅读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勾画出各器官的形态特征以及作用。在学生阅读完后,一起对比人体消化器官图,改进自己绘制的图。再进行各个消化器官作用的讲解,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对每个器官的作用进行回答。并通过实验,感受食道和胃的工作方式。

我准备的资料是从图书中复制下来的,A3纸的大小,学生使用的时候,纸张过大。阅读的内容有些多,学生们在看完第一面之后,就不想再往后去阅读。阅读效果较差,没有发挥出想要的作用。

王胜老师,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对于课程,要舍得做减法,并不是内容越多越好。”一堂课的承载量过大,学生无法完全掌握,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大打折扣了。于是我决定去掉,阅读资料这一环节。但是我又遇到了第二个难题,书中对于食物消化过程,只提到了食道和胃。既然叫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肯定不是到了胃就结束了。现在不用阅读材料了 ,我如何让学生完整的了解食物的旅行过程呢。王胜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可以通过一个简短的小视频,让学生了解食物接下来的旅行过程。

(二)实验目的不明确

进行实验时,学生的关注点都在“做”的过程中,对于实验目的不够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过多,没有完全让学生成为主体。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就要改变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积极的进行思考。

(三)给学生积极地评价

     听课老师们提出了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做的十分欠缺的,给学生积极正面,有针对性的评价。我对于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较少,如果缺少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逐渐减弱。这就要求我,在之后的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积极,正面而且有针对性的评价。

(四)学生提问、质疑能力培养方法的初认识

老师要会引导让孩子怎么会提问、会质疑,其实我的课堂可能一直都有这样的欠缺,没有机会让孩子展现他们想要提问的愿望,久而久之,孩子们可能就对提问失去了兴趣,也失去了动力,更不用说质疑的能力培养了。我要引导学生勇敢的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他们的质疑精神。

(五)教学内容要适当

第一次备课的时候,我将教学难点,设定为消化器官的作用。但是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内容过多,学生对于每一部分的知识点,印象都不深刻,无法将知识内化。所以我要调整教学难点的设定,减少教学内容,对于最主要的部分,给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三、第二次试教的收获和问题

第二次试教在四(五)班进行,我的教学设计有了不少改动,在此次试教中我收获了很多点,同时又发现一些问题需要再次改进。

(一)收获

  1. 学生实验目的明确

与第一次试教相比,学生明确自己的实验目的,能够更有目的性的进行实验。实验后的问题回答,学生都能给出自己思考的结果,学习积极性比上一次要高。

  1. 课堂生成良好

   学生可以根据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进行思考,从而总结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进行消化器官的保护。学生给出的保护方法,十分多样,而且表达清晰。

(二)问题

  1. 小组合作不够充分

这两次试教,小组的合作,仅仅是实验过程中。而且实验时,学生更关注什么时候轮到自己动手操作,对于小组合作,不是十分投入。这要求我,在之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给他们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1. 学生任务不明确

在我设计的环节中,学生实验结束后,要进行问题的思考,这个问题是在实验之前提出的,没有在PPT上展现。学生进行实验后,遗忘了问题,无法充分的思考 。所以我要进行学习单的制作,将本课的基本流程和问题,在学习单上体现。这样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单,进行自学和小组讨论。

  1. 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

学生实验参与度较高,但是有的学生在模拟“胃的工作”实验中,用手锤击实验袋,方法错误。这就提示我,在实验之前,要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对于科学实验,有正确的操作方法。

  1. 板书过于简单

   课堂上,我是用贴图的方式,将消化器官按照正确的顺序,贴在黑板上,小结的时候,将各部分的作用,补充到相应的器官旁边。板书过于简单,学生分不清所贴的作用是哪一部分器官的。对于板书设计,我做了调整。让板书“动”起来。在学生回忆食物旅行过程的时候,我就将各个消化器官,贴到黑板上,让学生对于消化器官的形态有第一次直观的认识,这样在进行旅行图的绘制时,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与形态。

四、第三次执教的收获与思考

第三次执教在四(三)班进行,这次的教案也进行了不小的改进,增加了学习单的使用,以及学生制作保护消化器官海报的过程。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改变,将视频的总结,放在了实验之后,进行小结,让学生先了解食物的旅行过程,在进行教学内容之后的讨论,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这次课让我的收获也很大,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1.明确学生的任务,小组合作更充分

    这次教学,使用了学习单。学习单的使用,让学生更加明确了每个时间段该做什么,怎么做。小组合作更加充分,大家都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思考问题更加积极。学生能够更直接的体会到小组合作的意义,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愿意倾听的品质。

2.视频过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进行完模拟实验之后,播放食物的旅行过程视频,既可以让学生回顾之前食道和胃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继续了解食物接下来的旅行过程。让学生对于食物的旅行过程,有了完整的认识。以有趣的短动画形式,将实验后精神亢奋的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行小组讨论,效果显著。

  1. 学生提问,组内解决

   学生在实验过程、小组讨论过程中,有提出问题并在组内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提倡的学生的质疑和提问能力。学生的提问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上举手,向老师提问。在小组活动时,组内提问,大家讨论的解决,应该也是对于学生质疑和提问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渗透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的。

  1. 课堂生成明显

本课在知识点的教学后,希望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运用。而本课的知识点运用,就是在保护身体消化器官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海报的方式,让小组的凝聚力更高,学生可以想到更多的保护消化器官的方式。

5.教师引导过多,学生自由空间较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提问、同学回答、教师小结的方式进行教学流程。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的引导过多。没有完全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加自由的发挥主体的作用。这是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比较难的问题。教师的参与,要把握在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上比较合适。还是要通过不断地教学,思考,改进,才能慢慢的解决这个难题。

6.适当,积极的评价方式

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评价学生,是我的一个弱点。在这次课例研讨的过程中,我努力地在针对这个弱点,进行改进。不在仅仅关注学生回答的答案正确与否,同时针对学生回答时的语言,状态,描述方式,表情等,给出更加个性化的评价。让学生可以从评价中获得肯定,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还是存在着,评价不够丰富的缺陷。在今后教学中,我也会继续努力改进。

这次课例研讨,让我对科学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受。作为一位科学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思考: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任务,到了学生那里,学生会怎样理解,他们能不能懂教师的安排。不能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应该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我们进行实验,以及经过整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一切设计要从学生出发,要以他们的认知和学习习惯为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享受学习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承载量也需要合适,不是越多越好。可以通过不同的展现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每一节课的作用,在于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要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充满着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