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面对,静待花开-----浅谈学困生的教育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微笑面对,静待花开-----浅谈学困生的教育问题

王正英

重庆市大足区西禅小学 重庆市 402360

【摘要】 “学困生”是中华千年教育至今未失去的话题。要改变学困生的心,就得改变他的德。有了学之“德”,他就会自发不畏惧困难,不畏惧辛苦,勇闯学海,直至达到最高学府。想尽办法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即“学之德”,才是针对“学困生”的教育管理的核心。

【关键词】 学困生 教育   管理

“学困生”是中华千年教育至今未失去的话题,它困扰无数教育工作者何止千万次。我们都明白,只要彻底解决“学困生”问题,中华教育将有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就如西方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样,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彻底解决问题又谈何容易,现就“学困生”问题的一些研究心得与众教育工作者分享一下,以求共同进步

孔子教诲我们的学生“学而不厌”,但当今社会,“学而厌者”不乏其人,学习有困难的更是多之又多,“学困生”问题更加严重。

人之心在本,心之本在德。要改变“学困生”,就得改变他的心;要改变他的心,就得改变他的德。有了学之“德”,他就会自发而不畏惧困难,不畏惧辛苦,勇闯学海,直至进入最高学府。  

一、应当改变的思维前提----增强自强意识

”思维前提”就是一个人在想问题之前的前提原则:动机、出发点、原动力、理论基础、文化背景、认可道德、自省意识。

必须在“学困生”脑中种下“自强的种子”。毋庸置疑,“自强不息”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美德。唐朝诗人李咸有句诗传诵千古:“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自强精神要求我们要有进取心、上进心。“学困生”应该向我们的古人学习自立、自信,学会自靠、自勉和坚强。必须以自强为起点,以至诚为终点。要明白古今中外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其意志坚强,具备自强精神

教师要劝说“学困生”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要让他们明白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不要被学习上的困难吓倒,让他们明白“困难就像弹簧,你弱他就强”。勇气是一切优良品质的基础,具备了勇气,其他的自尊自信的优良品质就会随之而来。相反,失去勇气就可能意味着失去一切。柏拉图说过:“勇气是一种拯救的力量”,就让他来拯救我们的“学困生”的心吧!“学困生”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本来已经无望了,但只要勇于大胆尝试,往往也就能成功。要让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要让他听从自己内心良知的呼唤,有勇气去做正确的事情,在困难面前要勇往直前。

二、改善学困生在内心对教育者的认可度

在改变“学困生”的心态这个核心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就是教育者在教育“学困生”的时候,“学困生”是否在内心认可了这个教育者,是否认为这个教育者所说所做都是对的,是否尊重这个教育者,只有尊重其人才会尊重其言行,归根到底,就是该“学困生”是否对教育者“心服口服”

要让“学困生”对教育者“心服口服”,就要做到“四服,”即理服、恩服、威服、佩服。

(一)理服

理服,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跟他讲道理。“学困生”由于学业受到挫折,他的是非观念很可能是扭曲的或变异的。教育者就要抓住他的心理上的良知所在,逐渐开导他,让他在主观上立志图强和上进

(二)恩福

恩福,就是要关心他的生活和健康,学业上的问题往往与他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必须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上去感化他,使他的思想慢慢转化,使他的学习慢慢地优化。孟子认为“仁者无敌”,教育者应“以德为治,以德为利”。恩德是一种高深的智慧,是一种曲高而和过寡的大智慧。所谓以德服人,以恩情服人所说的就是这种智慧。曾子曰:“彼以其父,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我们就是要用仁义和恩情去感化他

(三)威服

威服,不是指使用暴力,而使用制度是“学困生”无法偷懒的。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完美的适度就像一张大网一样,网住“学困生”使其无法偷懒,要使“学困生”偷懒或者捣蛋的招数用尽也无法逃脱这张大网,要让完美的制度发挥最大的威力,使“学困生”在心理上威服于这种制度。威服,还有一种特殊功能,就是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伐谋”原理,破坏“学困生”的偷懒意图,将这种不好的思想消灭于萌芽状态,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四)佩服,

佩服,四书五经中说到,学生只有尊重教师,才会重视教师所传授的“道”。这就需要“学困生”对教育者有一定的崇拜,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者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要足够优秀。虽然我们的教育者是不图虚名的,但为了崇高的目标,教育者本不免要用一些证书与奖状来取得“学困生”的信任,要让“学困生”坚信教育者能够拯救他,能够给他一个美好的未来,一定要“学困生”画一个美好的蓝图,让他心甘情愿的跟着教育者走

三、要有具体可行的办法

根据经验多年经验,现提出多种具体可行的针对学困生的办法。

(一)要使用欲擒故纵、潜移默化

兵法上说“欲擒故纵”,指的是故意先放给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抓住他的心。这就要求教育者先要学会和“学困生”交朋友,要和“学困生”沟通、互动、交心。要投其所好,取得信任,对于其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支持,悄无声息的帮他改掉缺点,甚至有时可以借力打力,用他的优点来战胜他的缺点。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个好的自我,就是教师的忠实朋友,教师应当把他召唤出来。而鲁莽的教师在对“学困生”的高压之下,往往召唤出的是学生内心的坏的自我,此时“学困生”会变得更加狂躁、叛逆,甚至邪恶。要“以善换善”,“以好换好”,避免“以恶制恶”,“以暴制暴”。

(二)建议使用笔者所发明的挂钩技巧

要是“学困生”的学习与什么挂钩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所公认的。“学困生”的学习当然要与兴趣相挂钩,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兴趣固然重要,但有种东西也很重要。《易经》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是要使教育的内容与“学困生”的内心发生共鸣,使“学困生”的内心亲附于我们的教育。这种重要的东西就是所有人内心的各自的“道”。这个“道”是每个人内心最深层的东西。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哲学,这个“道”也是每个人内心的自己与自己灵魂交换的结晶。一旦我们的教育与“学困生”的最深层灵魂世界相挂钩,产生共鸣,“学困生”自然就会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的=地学习

综上所述,“挂钩”技巧主要与“学困生”的兴趣和内心的“道”相关联。在“挂钩”技巧的作用下。产生的效果应该是“学困生”的积极、乐观、从容、快乐、自强。想尽办法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即“学之德”,才是针对“学困生”的道德管理的核心。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从“思维前提,自强种子,培养勇气,教师认可,学习方法指导”等角度入手,我们的教师还必须有耐心,要认识到“学困生”的教育管理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要保持平常心,不急不躁,,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有绽开的时候,从容应对,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杨清,心理学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金林祥,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史蒂芬P罗宾斯等。管理学【M】孙健敏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杨文士、张雁 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李昌宝  张扬  管理过程中的激励模型 【J】 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