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5
/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杞支英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新厂镇初中 6657000

摘要:确立以新课标为评价依据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开拓思维,探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初中语文学习中,阅读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值得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关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也会有更多更多的阅读教学策略,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于阅读教学的改革,把更多、更多的阅读教学策略结合到自己的课堂上,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品质,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读书是什么?新课标指出:“读书是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一种方式。”初中生刚刚进入青少年时期,所以,他们不仅要具有语文阅读应试的技能,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吸取正面的养分,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使自己对其它学科的内涵有更深的了解,这对以后的学习和个人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既要发挥好阅读的功能,又要发掘出阅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与内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与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确立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的教学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所有的学生为对象,对他们的语言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提升,要对语文教学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掌握,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要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生机和开放性的语文教学环境。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重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习不同的阅读方式。能够对文学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欣赏,培养出崇高的情感和品味,培养出自己的人格,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能够使用参考书来阅读简单而通俗的汉语文章。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打破以往仅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局限于学科的状况,建立起大教材观、大语文观,使阅读教学从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应当将学生的主体建构、自主探究作为重点,将以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以积累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将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深刻的剖析转变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将被动的阅读转变成主动的阅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将语文学科工具与人文结合起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着手,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全方位的提升。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要尽力将以教学为主的过程转变为以学为主的过程。

  1. 明确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从角色定位来看,教师不是知识的输出者,而是“研究课文对抗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让学生们有目标地寻找材料,记笔记,做好在课堂上与学生们沟通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让学生们进行一次集体讨论,在教师进行小结的时候,会指出他们要记住和重点掌握的知识。可以看出,在教师的引导下,这一课程的全部内容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教师们相信学生们,让学生们搜集资料,进行讨论,又不放弃引导的职责,使教学活动变得有条不紊,时效性强。

2.在新课程中应充分表现出开放性特点。一是课程设置上的开放性。课程的内容以课文为基础,但并不限于教材,比如搜集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等的有关材料,将课程的内容扩展到了课堂之外。二是教育方式的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既按部就班,又不放任自流,让教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三是学生思维开放,独立思考。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早读课上,我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占过任何一个教师的位置,相反,我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做自己的“主人”,让他们以他们最喜爱的方法来用心自由阅读。早晨读书班变成了学生们的读书乐园我都会安排学生推荐一篇佳作,并陈述推荐理由。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甚至在上课的时候,我也尽量让他们多看书。在阅读课上,许多教师都会对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内容进行滔滔不绝地介绍,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做引子,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思维集中到教参的规范答案当中,教师的讲解完全取代了学生们的独立行为,因此,学生们一直都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一节课下来,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实际上,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来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阅读,让他们能够准确地读完文章,在进行深度的阅读的时候,要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各个感知能力都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感受、品味和趣味都读出来。学生只有在自主、自由的个性化阅读中,才能产生自己特有的阅读体验。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读书以文章为客体,以理解为首要目的,所谓“理解”就是一个有层级的技能体系。具体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识,抽取并综合了文章中所承载的重要信息,并对其进行了精确的分析和概括;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认读,一个是解读。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虽然认读很容易,但是也会被不同的学生所做出的不同的选择所影响,这时候就要求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和总结,把学生的疑问集中在一个重点上,之后可以顺畅而有秩序地引入更高级别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解答。这样一个确定可以问出来的问题,应当“大众化”。诠释,就是要对文章的方式、方法以及所要传达的内容进行精确的掌握。就如写作,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这种“回环”模式下,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多层面的活动,从阅读到欣赏,再到评估和创造,要有一定的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能够在这本书中,充分地利用自己的特长:擅长组织的就去组织,擅长观察的多说自己的观察结果,擅长思考的多表达自己的想法,擅长争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擅长表演的要鼓励他展现自己……如果每一位阅读者都能抱着奋发向上的心情,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整合效应。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提升所有学生的素质都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成长环境、智力水平和学习习惯、行为等因素,使得学生在班级行为和学习成就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并且有扩大的趋势。这种差别若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不仅达不到教育与教学的真实目标,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应注重对学生的培养,注重对他们的因材施教,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主要目的。

比如,在教学《观沧海》中,教师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来感受诗词中的意境,让他们学会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物之中的创作方法。然而,在达到这个教学目的的时候,在这个课程中,学生在学习时的反应却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因为事先已经对诗词的内容进行了预习,所以能够很容易地感受到诗词中的意境;有的学生虽然可以把握诗词的意境,但是分析和欣赏的能力还不够强;也有的学生对诗词完全没有兴趣,经常心不在焉,心不在焉。看到这种情况,按照他们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教师把他们分成了三个学习小组:第一组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热情不足,对诗歌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就把这一组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了诗歌齐读、诵读等活动,目的就是要让他们跟阅读文本有更多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组学生学习水平中等,他们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将古诗中的意境画出来,旨在开拓学生眼界、分清虚实、动静之间的差别;第三组学生基础好、学习能力强,因此教师希望他们能完成诗歌的背诵任务并互相检查。在教师的努力下,通过合理的组织,使学生得到了符合自己实际水平的“课业”,从而使自己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在这一次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兴趣和发展为第一要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结语

因此,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天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每一位学生更多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发掘出其中的“亮点”,才能让这朵美丽的花朵始终绽放着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高本安.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 文教资料, 2017(17):42-43.

[2]陈建英.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 课外语文:下, 2017(33).

[3]郭福会.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 2017, 000(001):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