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3

共生理论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

陈国庆1,张君兰2

1.成都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西华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摘要思政教育是当前人们传承思想文化、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之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需要研究的新的重大课题。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如课程内容分层设计困境、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偏离、资源整合难以实现“知识共生”之间的矛盾。本研究在共生理论视域下,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困境提出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质量和水平、优化培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师队伍以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守正创新发展、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整合的“知识共生”以构建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大格局,以期为我国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共生理论;大中小学教育;思政课一体化;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标志码:A

一、引言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要求。可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础任务,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才能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也才能培养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一代新人。而对于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学生、课堂、教师、教材、学校等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作用,既具有内在统一性,又具有特殊性,这一现象可以用生物学界著名的“共生理论”来解释。共生理论指的是生物界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因此相互因为彼此存在而互相正向影响(张元宝,2021)。引申到社会哲学科学研究,共生现象逐渐用于对社会组织的跨界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研究领域,形成一种社会现象。

对现有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阐述(冯刚,2021;杨增岽,2022;盛洁,2023;)、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石书臣,2019;吴宏政,2020;邵沁妍,2021)、当前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路径(谢峰,2020;卢黎歌等,2020;李晓杰,2021;唐蕾,2023)等几个方面,呈现从宏观至中观再到微观的研究趋势。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和文献梳理,文章立足于共生理论及其逻辑框架,从内涵概念、现状与趋势、优化路径三个方面对大中小学学生、课堂、教师、教材、课堂设置等要素在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中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路径探索分析,以期为当前我国大中小学全面深化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二、共生理论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概念内涵

思政课作为大中小学必须开设的课程,承担着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水平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在提升大中小学学生综合能力素养方面发挥着主导型的作用[11]。同时,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探讨其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与路径尤为重要。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建构

从共生理论的角度认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把其看做是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内容建设、教学平台建设、学生作用建设等相互补充的一种重要建设形式。有学者认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将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目标、内容、教师队伍等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衔接的教育共同体的过程[3]。在共生理论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学生、课堂、教师、教材、学校等各要素之间在体系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构成一个相互正向促进的有机整体。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结构体系中,社会接触构成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表层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构成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中层结构,学科传授与学习认知构成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深层结构,而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教学平台搭建、理论与时间结合的课堂设置、高水平素质化教材匹配等则构成教学辅助层结构,这四层结构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通过这一全面环节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进行一体化建设,使思政教育从形式教学实现到具体统一教学的现代转型,从而形成内涵式发展的办学逻辑思路。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帮助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方法之一。结合顶层设计目的,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系到大中小学生能否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进一步突出了学生作为教学受力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身。不仅如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有助于促进教学、教师、学生、学校等的全面发展,是培养中华民族接班人的有效途径。各要素的正确政治立场、宏远志向抱负、高尚道德情操和坚定理想信念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要义,更是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此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时效性,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实践中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教师队伍的卓越能力、提升教学平台和学校的办学能力,由此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质量。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拓展

我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实现和价值内化。为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课程建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三大规律。首先,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趋于多元化。拿教师教学来说,思政课教学课堂除了理论讲授之外,更多要结合理论所学按照学生年龄与学习动手能力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其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平台呈现多元化发展,如教学平台的多样化。学校思政课教学平台逐渐由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至社会中,在数字技术发展的时代,大中城市各级学校思政课建设都不同程度地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为思政课一体化、数字化建设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可能。其次,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内容也逐渐趋向于深化。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学校思政课建设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实现教学互融互通,线上教师队伍深化建设、线上教学平台优化、线上理论与案例学习等愈发统一形成整体。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立德树人工作赋予了新的时代动能,也极大提升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成效。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

(一)课程内容分层设计困境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要要素之一就是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这直接关系到不同学龄的同学思政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效果。但纵观目前各阶段学校思政课教材,总体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编排缺乏层次性,从而导致高学龄阶段和低学龄阶段所学内容知识重复,侧重点不够鲜明突出。如大学课程某些教学内容与中学重复,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与初中重复,而初中课程内容又与小学重复,比如大学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阐述的很多马克思基本原理、方法等教材内容都可以在高中政治课本《哲学与文化》中找到出处。另一方面,同一学龄的思政课也存在分层设计的困境,如大学四门思政理论教材内容之间也有界限不清晰的特点。不同的思政老师授课内容也存在相当的重复性,特别是相关素材、案例的使用,容易让学生产生层次不清的学习困扰。课程内容分层不清晰不仅是思政教育时间与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还会使学生失去对新知识的探索欲,导致学生认为思政课是“混学分”,以至于影响思政课的教学初衷与教学效果。

(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偏离

办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在于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老师[4],教师队伍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解水平和实践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的学习成效。当前各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涵盖面较为广泛,逐渐成为一只融合大中小学校全学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中也存在重点偏离的现象。一方面,各学段老师的教学重点在于提升各自阶段的专业知识授课,但自觉衔接相邻上下学段相关知识的意识不强,对衔接机理探究较少,部分中、大学教师缺乏小、中学的思政课教学经历,对小、中学思政课应该把握的教学与课程重、难点把握不全,进而导致思政课教学成果与预设效果发生偏差现象。另一方面,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缺乏互相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及一体化指标评价,这使得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缺少共同讨论如何统筹推进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机会,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缺乏整体方向把握,阻碍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有机衔接。

(三)资源整合难以实现“知识共生”

随着各地教育部门加强引导和协调,大中小学建立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实践表明思政课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不足,这导致各要素之间资源整合难以实现“知识共生”。教育活动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与更新的动态过程,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应体现各个学段各有侧重并实现阶梯式推进的有机统一,体现整体中既包含层次、层次中体现整体的特性。但在实践中,各阶段课程目标设定并不合理,其课程设计无法达到统一的衔接性的问题仍然存在。课程目标理念断层,导致课程设计脱离实践并且互融性不足。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与全局性相统一的规划视野,教学方式方法缺乏适应不同学段的个性化思路,大部分老师都采取的是单向输出理论式教学方式,对现实案例分析联系不够紧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的涉及度不够,不能准确及时地回应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合作、加强不同教育发展程度地区间学校办学情况的交流合作、提升国内外优质办学平台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不同地区的思政课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深化和统一,各要素间互相正向影响是实现“知识共生”、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四、共生理论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质量和水平,其重点之一在于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首先,从课程标准来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注意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分界和衔接,以此制定统一的思政课课程考核标准。纵向上要展现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案与核心素养学段表现等要素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特色,使各学段思政课具有具有自身独到之处,同时充分借鉴原有的行之有效的理念和经验,为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与此同时,横向上既要重视各学科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施,精准把握这些核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方式,从而促使以上要素形成一个统一且稳定的有机体系。其次,从课程目标设置来说,思政课贯穿我国大中小学生每一个学段,积极有效地推动思政课建设,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遵循课程发展规律的思政课目标体系。做好统筹设计,构建符合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学内容,发挥课程建设统领平台的重要作用,确保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与各学段课程目标贴合教育政策和主要方针。最后,在课程内容上,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整体规划离不开对课程内容系统建设,着力于调整优化内容结构,避免各学段教材内容衔接错位、不成系统。准队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布局,不仅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而且凸显各阶段教材的既逻辑连贯又各具重点。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是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工程。

(二)优化培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师队伍

优化培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守正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深化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学习宣传,把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并且有利于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育与宣传,建立学校思想动态调查与分析研判机制,培育大中小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保证这两点,思政课老师数量要达到学校确实之需的基础上,搭建横纵向交流平台促进师生间、教师间、教师与行政间的沟通机制,已达到自然选择高质量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同学段都应按照顶层设计逻辑,在保证教师数量的基础上优化教师队伍。宏观上,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与保护,积极推动思政课交流互动平台和专职老师任职资格制度的落实,确保中青年专职老师和兼职老师的数量稳定。微观上,各阶段学校应设置专业合理的考核评分制度,确保老师专业评级的比例水平,以达到优化培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师队伍的目的。

(三)资源整合以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知识共生”

随着各地教育部门加强引导和协调,大中小学建立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实践表明思政课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不足,这导致各要素之间资源整合难以实现“知识共生”,继而难以构建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大格局。思政课中老师、学生、教材、课程设置等要素资源在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互相协调作用、融合共生,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思政教育统一体,发挥共生效应。对于老师来说,上文提到在保证教师数量的基础上,建立专业考核评级以此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师资队伍,在实现与其他资源的“知识共生”中,老师发挥着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准确抓住教育政策和方向、引领学生提升思政素质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激发学生内在原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和教育的关键所在。采取有效的教学政策,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学校和老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困惑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探讨的灵活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理论的理解、对政策的理解和对社会热点的剖析,实现“学生-老师-课堂-社会-学生”的有效闭环,实现课堂教育生动、师生密切配合、和谐互动。在教材与课程设置上,创设“教师—课程设置—教材—学生”之间的协同机制。高素质的思政老师队伍在合理的课程设置下,结合层次清晰、内容编排合理的教材,用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把教材理论内容传授给学生,以启迪学生思政智慧。这就表明,教师、学生、教材彼此需要配合、融合。因此,各要素资源整合以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知识共生”的课堂生态,为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课堂的困境指明了探索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元宝.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困境与出路——共生理论视域下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21(10):82-86.

[1] 冯刚,陈梦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No.657(18):4-9.

[2]杨增岽,赵月.善用“大思政课”:深刻内涵、时代价值与建设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5):19-23.

[3]盛洁,张珂.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概念内涵、制约因素与优化路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1):90-94.

[4]石书臣.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No.488(11):17-22.

[5]吴宏政,徐中慧.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20,No.364(07):15-21.

[6]邵沁妍,刘振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维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No.261(09):106-110.

基金项目: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究和阐释专项课题“共生理论下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TCCX&DZX-110)

作者简介:陈国庆(1993-),男,安徽和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