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生习惯的养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2

“双减”背景下学生习惯的养成

姓名:余虹娟

学校:重庆市丰都县实验小学校   

【摘要】“双减”政策政策指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一线教师在“双减”背景下要做到“减负提质”落实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习惯养成的实践途径又有哪些呢?本文从课内、课外、家校共育这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双减”政策;习惯养成;实践途径

一、“双减”政策的内涵及要求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1] 该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倡导和贯彻多年的“减负”理念将正式进入全面深化实施阶段,有望从根本上缓解当下学生负担过重、全民教育焦虑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坚决贯彻中央要求,提高政治站位,不仅要把“双减"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还要深入认识“双减"工作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和价值所在,要认真落实“双减"任务,为全县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二、“双减”背景下学生习惯养成的意义

(一)“双减”背景下的习惯养成,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学校德育工作包含学生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的教育,其中就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一重要内容,日常行为规范也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管理班级及日常教学涉及到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诸多习惯合在一起就是学生在素质教育中掌握的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2]小学阶段又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双减”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

(二)抓好习惯养成,是落实“双减”政策,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双减”政策是国家从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提出来的,旨在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学习环境,让教育教学环境向着良性发展,进而促进学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双减”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但减负的核心关键是提高学习质量,只有提质增效,实现”双减”目标。而提质增效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但从学生角度来说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养成学生的各方面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三、“双减”背景下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途径

(一)课内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课堂上最能体现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以我班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养成为例,主要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巩固、拓展探究四个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课堂教学前提前预习,做好思想与知识上的准备,更有利于在课堂中对知识的消化理解,能够有效缩短学生理解内化知识的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减轻课堂学习负担,因此,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填写“课前预习单”,初步了解课堂知识要点,提出疑问点与困惑点,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与快乐,促进大脑多巴胺分泌,强化知识输入效果。

2.课中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课中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三大学习习惯。一是倾听的习惯。倾听,需要学生做到“身、心、意”合一。“身”,强调学生倾听的身姿形态,学生应该坐姿端正、眼神聚焦在讲话人身上、以点头或心领神会的表情回应讲话人的话题。“心”,强调学生的心力与注意力,学生应该把所有的心力和注意力放在话题之上,做到不分心。“意”,强调学生的思维参与,学生应该在倾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将已有知识与倾听的内容联系起来,产生新的观点与想法。二是笔记的习惯。“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把课堂知识要点、自己产生的观点与想法及时记录下来,既是对当堂内容的梳理总结与内化,也有利于复习与加深记忆。三是表达的习惯。人脑的记忆是“输出依赖型”,即促进知识内化最有效的方式是“知识输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提问时要积极回答问题,小组合作时要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上台展示时要条理清晰地分析得出的结论,这些课堂表达的习惯可以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3.课后巩固是学生学习的强化

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可知,结合海马体的性质,学习24小时内进行第一次复习、1周后第二次复习、2周后第三次复习、1个月后第四次复习是最有效的复习方法,因此,学生要养成高效使用“复习题单”的学习习惯,坚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四清”学习法,及时巩固复习学习内容。

4.拓展探究是学生学习的延展

学生要保持一份对于知识的好奇心,在学习中遇到疑问时,要有刨根问底探究答案的学习精神,可以借用网络、书籍等进行查询探究,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求证,通过设计创作产生作品。学生的拓展探究习惯一旦养成,学习兴趣会不断强化,能力品质会不断提升,学习动力会不断增强,学习压力会不断降低,真正实现“高效轻负”学习。

(二)课外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拟定一日常规,细化教育目标

低年级学生自主能力差,无法做到自我约束。需要老师带领拟定一日常规,一日常规主要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的提出,并告知学生哪些行为规范是正确的,最开始可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在班干部、科任老师、家长等的督促下会慢慢的形成“习惯”。

为了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要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让养成教育措施有的放矢,让考核评价有标准可依,不断优化教育效果。

2.实施激励机制,发挥榜样作用

学生一日常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在拟定一日常规的基础上,搭配定制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科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为了避免因强制性教育手段引发的学生逆反行为,我们可以运用“奖励贴”“表扬条”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利用班会课在一个阶段内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让其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感受,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其他学生学习。

(三)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指导教育,还需要家庭和社会一起出力,形成三方教育力量,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一方面,学生的教育的主阵地,拥有专业的教师团队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学的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是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一环,因此,可以以学校为中心,通过开设家长学校、主题家长会、家长开放周等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引导家长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提供家庭教育相关知识,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达成家校家校教育标准的统一;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争取社区的等社会力量共同建构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结语

“双减”背景下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惯的养成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加强引导,结合具体实际挖掘生活中重要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养成教育,创新教育方式,使良好的习惯逐渐内化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而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李荣化,田友谊.”双减”,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J].教育家,2021,(09):19-20.

[2]王静.当代小学生养成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研究,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