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多元整合 协同育人,思政+”育人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2

中职学校“多元整合 协同育人,思政+”育人模式

创新与实践

叶红

(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000

摘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局出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项目组在调研基础上综合研判了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尝试在部分专业作为试点,开展“思政+”行动计划,切实明确了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新要求,紧密结合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将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产教融合、“三教”改革等教育要素系统整合,形成“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提出了“无师不育人、无课不思政、无人不红专”的“思政+”协同育人新理念; 形成了学校、专业教研组、思政教研组、校企单位、劳模工匠等“思政+”多元化联动协同育人格局。

关键词:多元整合协同育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系统思考、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在实施和运转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各构成要素之间因缺乏“协调”与“整合”而出现运行过程系统效能的损耗,影响课程思政整体功能发挥。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关键时期,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到了升级改造提质的关键时期。为此,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系统整合,成为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点。

一、中职校课程思政现实情况

经调研,本项目主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教学主体的离散化,各学科教师各自为战,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二是教学内容的拼贴化,缺乏较成熟经验的借鉴,又缺乏统一的编制标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呈现碎片化的状态。三是教学方法的生硬化,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高、没有针对课程内容深挖思政元素,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育人不联系专业,专业课教师讲专业忽视育人。四是教学管理的裂隙化,学校顶层设计滞后,建设管理缺失,没有就协同育人做出部署和要求,专业教研组没有就此创新落实。

二、“思政+“育人模式创新实践过程

(一)建立协同育人组织领导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修订《中层干部考核方案》、《教研组考核标准》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举措和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健全经费保障、师资培训等7个配套制度;修订完善《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办法》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情况作为评优评奖、职称评聘重要依据。

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制定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和《课程思政蕴含的思政元素参考点》,完成现代餐旅专业群3个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9门核心课程标准修订。

(二)思政+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目标的同向同行。

1.“四机制”的建设,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心桥。一是构建教研组对接机制。思政课教师固定融入不同的专业教研组,每月参与一次专业教研会议,结合教学目标参加若干专业教研工作,组建“混编教学教研团队”。二是建立课程互助服务机制。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建设“课程思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同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活动、共同组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说课比赛等协作互助性教研活动。三是建立双周研讨机制。每两周开展一次研讨会,促进思政学科与专业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四是建立党支部定向攻坚机制。每月开展一次党支部“教学改革攻坚克难座谈会”,推动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联手探究课程思政。

2. 分工协作靶向结合,创新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设计的“四融合”模式。一是顶层设计融合。构建思政课程和其它课程“两位一体”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制定面向不同专业的思政课程标准,形成“整体教育场域”。二是教学设计融合。通过“思政学情分析”“集体备课”“教学大比武”等方式,打造“一赛两活动三会议”的品牌活动。三是实践教学的融合。思政教师参与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融合。四是资源库建设融合。专业课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挖掘行业和产业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如创业精神、工匠精神、家国情怀、民族意识等。

(三)思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体的交互共生

1.突出企业文化融合特色,推进文化育人。选取如华为等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将先进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教学。

2.发挥工匠劳模引领示范,推进榜样育人。通过每月一次的工匠课堂、大师讲坛、劳模访谈等形式,构建“侨中工匠”主题教育课程。把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与“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学徒制的方式来传递工匠精神。

3.强化实习教学中思政教育,推进实践育人。通过在企业设立第二课堂及让学生参与乡镇餐饮小微企业帮扶项目等形式,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使命担当,典型案例入选2021年省职业教育改革优秀案例。

(四)思政+“三教”改革,协同育人路径的融会贯通。

1.为教的重专题。体研和自

强化的课识,蕴含挖掘能力能力

2.原则发新材。新教及时新育人的教学例,专业进性,育人思想

3.采用驱动教学,开发教学段。现代信息技术,V质和洗礼思想价值,课育人的

三、实践特色与创新

(一)建立1234567”的协同育人建设模式。

围绕立德树人“一个根本任务”;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通识课在内的其他教师“两支队伍”;发挥好课程主战场、课堂主渠道和教师主力军的“三个作用”;深化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研究中心“四项建设”;推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维并进”;形成课程有样板、专业有特色、学校有品牌、研究有成果、教师有楷模、学生有收获的“六有格局”,完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领导、师资队伍、方法途径、管理评价和工作保障“七大体系”,为全国、全省中职学校开展思政课程建设提供更好的“模板”。

(二)构建“浸润式”课程思政特色教学范式。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引领,搭建“浸润式”教学模式:教师个体设计向教学主体共同开发课程转变,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性;由静态学习向常态化动态实训转换,体现课程思政发展的可持续性;学生角色向员工转变,体现课程思政落地性,整理形成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集,推广使用。

(三)方法途径创新,跑出课程思政加速度。

“项目即课程,课程必思政”,通过学校项目课程化,让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课程,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让思政教育更有亲和力,如:国际化办学项目厚植文化自信;小微企业帮扶帮扶项目深耕共同富裕的愿景;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培育乡村振兴、家国情怀;华裔寻根夏令营项目传承中华文脉;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培养职业品格和国家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温潘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8):12-14.

[2]赵浚,白如.新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6):107- 112.

[3]黄淑贞.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