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与影响因素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1
/ 2

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与影响因素探究

李克艳 

盐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657500

摘要:统计数据表明,2020—2022三年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874万、909万、1076万,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三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但是,受到外部环境与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官方调查数据显示,2022届大学生就业率仅为23.6%,在这一严峻形势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就业焦虑的心理问题,为了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雾霾,并且可以积极乐观的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本文将重点围绕疫情下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以及改善这一现状采取的有效对策予以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因素;有效对策

1.引言

目前,在校大学生群体当中,出现就业焦虑症状的人群数量不断攀升,究其原因是由于近几年全球经济呈现下滑趋势,国内的一些用人单位也开始大量裁员,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如何打破这一僵局,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2.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分析

2.1 挂科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倾向严重

目前,挂科大学生对大学文凭的重视程度明显偏低,究其原因是由于社会的一些就业岗位虽然看重学生的文凭与学历,但是,多数行业更看重学生的个人能力,尤其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毕业证书的含金量明显不足,这就使一些学习成绩差,经常挂科的学生将目光瞄准了创业市场。殊不知,这一大学生群体虽然充满了雄心壮志,而在面对创业失败这一无情的打击之后,这些学生的创业梦想也逐步破灭,因此,具有敲门砖作用的毕业证书则成为就业成功的唯一标志,在这种情况下,挂科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难、难就业的两难境地时,内心所表现出来的焦虑症状越加明显[1]

2.2 非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倾向严重

据调查数据表明,目前,高校当中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但是,相比于独生子女家庭,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存在的就业焦虑症状则较为严重。其原因是由于二胎、三胎政策出台以后,一些家庭为响应国家号召,将二胎、三胎的计划列入家庭计划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在校大学生与二胎、三胎之间的年龄差几乎相差了一代人,受到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在校大学生不得不过早的承担起“养家”重任。而新冠疫情出现以后,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如果毕业标志着失业,那么大学生身后的家庭也将面临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也更容易过早的出现就业焦虑症兆。

3.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家庭经济因素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态势,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家庭仍然要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尤其对“双失业”职工家庭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家庭几乎失去了经济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在校大学生的情绪也出现异常波动,这些学生群体急于拥有工作岗位的愿望越加迫切,急于改变家庭经济现状的心理倾向越加严重,于是,在双重心理作用的持续影响下,部分学生出现了失眠、心慌、神经紧张、烦躁等症状,久而久之,这种心理问题也给学生正常的生活及学习造成了严重影响。

2.2 个人自信心的影响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虽然疫情来势汹汹,但是,对这些高新产业并未产生较大的冲击。而这些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受到这一现实状况的影响,一些学习成绩差,没有一技之长的学生群体,对未来就业充满了恐惧咸,认为以自己目前的个人能力,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甚至一些基础性工作也难以胜任。久而久之,这一学生群体极易出现焦虑、恐慌的症状。

2.3 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因素

自古以来,“家是温暖的港湾”这一传统始终在百姓中间沿袭,多数学生的父母都喜欢自己的孩子能够留在“家”所在的城市工作,一方面可以陪伴父母,另一方面,“家”可以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但是,学生在毕业之后,其就业地点的选择并不是以自己的意识转移,尤其对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来说,其它城市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在这种情况之下,部分学生只能远离父母、远离自己的城市,这时,一些具有“恋家情结”的学生难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想父母、念亲人、思家乡”的感觉也将变得更加强烈。

2.4 父母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父母的价值观是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直接影响因素,尤其对于传统观念较为严重的家庭来说,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毕业之后能够从事教师、公务员、医生等收入比较稳定的工作,在父母眼中,这些工作是孩子一辈子的“铁饭碗”,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未来就业选择完全失去了自主权,而父母选择的就业岗位并不代表学生的主观意愿,一旦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行业,学生对当前职业的厌烦、焦虑等负面情绪也将衍生出来。

2.5 就业政策的影响因素

    所谓就业政策主要是指国家近一段时期推出的促进大学生稳定就业的一些扶持性政策,这一政策也包括企事业单位自身出台的一些就业趋向政策。这些就业政策的落地使学生的未来就业形势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比如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录大学生时,提高了准入门槛,如果大学生没有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学历,则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尤其对一些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那么,学生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

3.疫情下改善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的有效对策

3.1 家校联动,正向扶持

家庭是学生避风的港湾,疫情下,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就业焦虑的症状,与家长的教育及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在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症状方面,离不开家长的扶持与正确引导。首先,学校应当与学生家长建立长期的互动沟通关系,学生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表现随时反馈给家长,家长根据学校的反馈信息,应当及时发现学生当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与学校老师共同商讨,以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其次,在学生放假期间,家长应将学生每天的学习活动、业余活动记录下来,并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与汇报。最后,疫情过后,国内一些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其中针对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政府部门也制订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因此,学校应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家长与学生本人,以此来消除或者减轻学生的就业焦虑情绪[2]

3.2 树立典型,增强自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国内一些高校也受到波及,进而出现了短暂的停课停学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习成绩差,基础薄弱的学生受到沉重打击,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加之这些学生自律意识与自觉意识薄弱,在明知道挂科的情况下,仍然我行我素,甚至产生了放弃学业的心理。而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虽然受到疫情波及,无法进行线下学习,但是,由于这一群体自律意识强,疫情期间,通过自学的方式,逐步追赶上了老师的教学进度,因此,学习成绩并未受到影响。通过这种鲜明的比对,各高校可以采取树立典型的举措,在成绩优秀的学生群体当中选择一些优秀个例,并通过演讲、交流等方式,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比如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可以和刚刚入学的新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将自己的实习心得以及求职技巧与新生进行分享,当新生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内心深处对未来就业前景依然充满着希冀,而不是失望,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刚入学的新生还是在校的高年级学生都将信心倍增。同时,这一群体出现就业焦虑的概率也将越来越小。

3.3 定期沟通,缓解压力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讯联络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尤其是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因此,为了消除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学校可以通过召开线上家长会的方法,与即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家长进行远程沟通,沟通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取向,以及就业地点等敏感的问题,并在沟通过程中,督促学生家长,如果学生异地就业,应当借助于先进的远程视频技术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消除学生独自一人在外闯荡的孤独情绪。

3.4 正向引导,转变观念

目前,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阶段以后,对个人的未来职业生涯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是,一些学生家长在自己的孩子走进大学校园之前,便帮助孩子规划好了未来的职业道路,而这种做法恰恰违背了孩子的意愿,以至于部分学生无法自主支配自己的未来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可以邀请国内的一些专业的心理学专家或者职业规划设计师,专门为学生家长开设心理辅导与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课堂,以此来达到转变学生家长传统思想观念的目的,进而能够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多自主支配人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

3.5 心理疏导,提供平台

    任何一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但是,当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往往事与愿违,进而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心理焦虑的症状。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应当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在参加工作以后,尽量从基层做起,并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每一段路。另外,学校也可以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体会到一些基层工作的艰辛,在经过这种磨炼之后,学生焦虑的症状也必将有所缓解,进而可以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未来。

4.小结

    在大学生就业焦虑倾向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各高校应当审时度势,适时出台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并正确引导大学生做好个人的未来职业规划,使学生在学业上努力进取,在心态上灵活调节,并时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老师与家长应当齐抓共管,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频率,以此来打消学生的消极情绪,助力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武坦.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对策研究[J].科技风,2021(26):172-174.

[2]高慧,王振肖,苏颖,陆运清.大学生心理弹性、自我管理与就业焦虑的关系[J].心理月刊,2021,16(0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