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感恩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感恩教育研究

吴玉荣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巴达仍贵小学137719

摘要:道德与法治科目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基础学科,对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引导作用。立德树人作为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感恩作为德育的重要课题,成为新时代推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简单介绍感恩教育,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感恩教育

引言:新课改逐步推进,立德树人理念深入广大小学教师内心。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教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在立德树人指导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响应时代要求,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渗透感恩教育,塑造学生品德,最终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成为各文明公认的道德准则。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更是一种独立健全人格的体现。感恩教育指通过教材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感恩教学的必要性。小学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生活阅历比较欠缺,思维和价值判断标准尚未成型,正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如若缺乏感恩意识,容易导致孝心减退、人情冷漠、缺乏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感恩教育能够有效规避不良人格的产生和社会风气的倒退。学会感恩是学会尊重的前提条件,也能够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生命,自发地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立德树人的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和进行感恩思想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会感恩是学会尊重的前提条件,缺乏感恩之心的人学习如何尊重别人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土。学会感恩能够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生命,自发地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

二、从多方面、多层次掌握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应从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出发,遵循学生的发育规律。感恩教育需要教师从多渠道、全方面进行渗透。在感恩教育实践中,应主要抓好几个方面:一是感恩父母,让学生懂得父母赋予自己生命,在生活中关怀哺育学生成长的恩情。学生学会感恩父母,能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继而学会尊重生命,珍爱自己。二是感恩师长,引导学生尊重师长的人格,理解师长的教育,弘扬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学生学会感恩教师能够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感恩同学。小学生群体较为复杂,实际相差较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下,人际交往也掺杂了功利主义,见利忘义的现象屡屡出现。学生学会感恩同学,能够和谐处理人际关系,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四是感恩社会,引导学生了解昔日英烈风采,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生怀着感恩之心走上社会,不会因为挫折苦难等因素产生反社会情绪,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五是感恩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垃圾分类、节约用水。

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经历知恩、识恩和感恩三个环节。知恩指让学生明白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在不断接受别人的恩惠。对世界产生敬畏之心,学会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对待整个世界。识恩即引导学生明白恩惠是双向的,自己在接受别人恩惠的同时也要顾及他人利益,乐于将自己拥有的分享、回馈给其他人。感恩应引导孩子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能够热爱生活,保持宽容平和的心态,做到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并能够真正利用优秀品格回馈社会。

缺乏感恩意识容易导致孝心减退、人情冷漠、缺乏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感恩教育能够有效规避不良人格的产生和社会风气的倒退。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感恩教育具体方式

)从多方面、多层次深化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恩、识恩和感恩三个环节。知恩指让学生明白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在不断接受别人的恩惠。对世界产生敬畏之心,学会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对待整个世界。识恩即引导学生明白恩惠是双向的,自己在接受别人恩惠的同时也要顾及他人利益,乐于将自己拥有的分享、回馈给其他人。感恩应引导孩子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使之能够热爱生活,保持宽容平和的心态,做到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并能够真正利用优秀品格回馈社会。基于此,感恩教育应从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出发,遵循学生的发育规律也需要教师从多渠道、全方面进行渗透。在感恩教育实践中,应主要抓好几个方面:

一是感恩父母,让学生懂得父母赋予自己生命,在生活中关怀哺育学生成长的恩情。学生学会感恩父母,能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继而学会尊重生命,珍爱自己。二是感恩师长,引导学生尊重师长的人格,理解师长的教育,弘扬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学生学会感恩教师,能够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感恩同学。小学生群体较为复杂,实际相差较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下,人际交往也掺杂了功利主义、见利忘义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学会感恩同学,能够和谐处理人际关系,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四是感恩社会,引导学生了解昔日英烈风采,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怀着感恩之心走上社会,不会因为挫折苦难等因素产生反社会情绪,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五是感恩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二)创设情境,渲染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环境,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发散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忽略了“德育”方面,没有进行感恩教育,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甚至出现部分学生“有才无德”的现象。教师在增强学生感恩意识的同时,应准确把握感恩教育的内容。所以,教师开展感恩教育时,应该积极进行情境创设,并充分考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思维发育不成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能力比较弱。所以教师在讲授案例时,要注意语言特点,构建生活化场景,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在电子教案中利用细节渗透感恩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开展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设计好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产生安全意识,时刻注意身边的危险。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遇到危险后的不同选择制作成小游戏,与学生们共同作出不同选择,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选择警察叔叔的帮助时引出感恩教育,从点滴渗透感恩思想。教师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引导学生产生感恩意识萌芽。

结语: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教师开展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层次深化感恩教育,创设情境渲染感恩教育氛围、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教学活动和以身作则发挥模范作用等教学形式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进而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德刚.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6):139-141.

[2]贾建刚,杨瑜.学生感恩品格培育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22(12):52-54.

[3]熊平.将感恩教育作为新时代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