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视角下群众文化的问题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浅析中国画视角下群众文化的问题与思考

和倧卉

卫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河南 卫辉 453100

摘要传统中国画作为极富盛名的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中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国画培训和展出遇到了一定问题。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对于中国画的特殊性有一定了解,以便对其发展困境有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国画群众文化发展困境

广义的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娱活动,是人民群众闲暇时分自发组织、参与的社会性文化。虽说其定义从近现代才逐渐完善、成型,但广义的群众文化历史随着人类活动由来已久,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贯穿了整个社会发展史。传统中国画作为极富盛名的传统文化,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相应的作为群众文化也历史悠久。

随着经济和物质生活的发展,人民的观念、追求、社会地位及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有了变化,群众对于精神娱乐的需求使得社会性活动的目的性逐渐降低,娱乐性和自发性的比重在逐渐加大,这也使得传统的国画培训和展出遇到了一定问题。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对于中国画的特殊性有一定了解,以便对其发展困境有新的解决方案。

一、群文视角下中国画的溯源与发展

(一)绘画作为群众文化的溯源

以群众文化的定义来看,其在人类活动出现的初期便已有萌芽,而尚未拥有艺术属性的绘画作为人类本初拥有的技能,在史前时期便承载着初始的文化职能。原始人类对于绘画的态度不仅是艺术作品,还有明确用途,它们结合了艺术与实用,内容上结合了狩猎、战斗、巫术等仪式,往往承载了一些当时人类对自然现象和想象中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恐惧,代表着当时人类对于图画威力的原始信仰。这个时期群众性的绘画形式主要是岩画,譬如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壁画,根据研究与考证,壁画中的兽类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反复的创作,这也应当是绘画作为群众活动的雏形。

(二)系统性的中国画作为群众文化的发展

在之后的千年发展中,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改变,文人表达的方式与内容也在逐渐丰富,中国画也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完善的体系。中国水墨画家惯有当众挥毫的表演性创作方式,除此之外,绘画的群文性质还有雅集、游宴,如代表了古代文人清旷之乐和人文情怀的西园雅集。这个时期的绘画已经成为了群众文化的载体,反映了相当程度的或理想情趣或日常生活的内容,在拥有一定的社会文娱功能的同时也有了更多自发性。

但不难发现,传统中国画作为群文发展的过程自有其局限。一则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总是与物质生活水平正相关,在战乱四起、食不果腹的年代,文化与精神会双双陷入停滞,王朝的更迭和四起的战乱亦会对文明带来巨大的破坏。二则规模有限,古时绘画从创作、鉴赏到收藏都离大众的生活相差甚远,到了北宋时期虽已普及于一般文人,所追求的自然、恬淡和质朴也与社会所追求的背道而驰。传统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境界使得其发展自带壁垒,如虚静、思辨和气韵等。甚至到了宋元,文人画的兴盛给当时的士人社会带来一种空幻、消极的人生观,这些无一不给中国画的群众化带来一定困难。

二、群文视角下中国画的现状、困境与思考

(一)中国画的群文性质现状

到了当代,人民生活富足之后,经济的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追求精神富足,培训班的普及、交流成本的降低和短视频的流行等也降低了学画门槛,中国画作为群众文化真正变成了大众可触及的艺术。与此同时,这种普遍性、广泛性也导致了参与者的水平不一和作品的良莠不齐。

中国画群文培训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存在诸多弊端,不但更容易出现“习气”,也容易走入名为“创新”、“求变”实则乱临乱画的弊害。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了遍临百碑自能酿成一体的看法,至于如何临习,他做了详细、具体的说明,可见书画学习有其章法,并非能够轻易自发完成。所以系统的国画培训工作也是群文人员需要努力和改善的方向。

(二)绘画作为群众文化的特殊性

一些看法认为,虽然群众文化中的绘画作品有一定程度上的专业欠缺,但这也是群众参与度广泛的体现,是更加贴近生活和人民的证明;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并非专业人员,不需以此为生,因此也毋需对纯艺有过高的追求。然而传统中国画与广场舞之类的群文活动不同,一味追求广度并不适用,前者自有其特殊性所在。

从中国画在群文层面的发展来说,由于文化性质和学习方式上的不同,绘画培训工作的上限很高,有相当程度的提升空间,并有一定的学习门槛,所以普遍的以群众自发开展、自娱自乐的活动形式并不适用。一方面是造诣和技术的不足,另一方面是理论上的欠缺,导致作品水平的差距明显,反而不利于国画的传播与交流。

从中国画一贯的社会影响上来说,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的说法古已有之,艺术创作有其社会意义所在。通过作品,艺术家的表达可以对大众产生影响。譬如在二十世纪西学东渐的浪潮下,西方美术中素描、透视与明暗等元素与传统中国画进行了融合,国画由士人的、出世的变为现实的、入世的,经过转型的写实主义中国画根植于国家的动荡与底层人民的痛苦,是与家国命运的悲怆共鸣,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在立场上也与人民群众站在了一处。

从艺术精神上来说,绘画不仅仅是技法的运用,也并非纯粹为了自娱和抒情,美的哲学与老庄之道有相合之处;德国的费肖尔认为,观念的最高形式是人格,所以最高的艺术,是以最高的人格为对象的东西;古今画论之中,对于“气韵生动”、“骨气风神”等也各有追求,以清、远、虚无为韵,毫无疑问对作品层次的追求需要对画论有相当的了解。

中国画群文活动的思考与改善

如上文所述,目前中国画群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诸多,如群众水准参差不齐、缺乏系统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和难以调动积极性等,这些都给其深入和普及带来了困难,群文工作中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一)提高培训水准

与美术家协会、高校、社会机构等进行合作,挑选专业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和画展,将本地的国画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成专业品牌,摒弃良莠不齐的文化输出,改善碎片化、零散化的学习方式。

(二)关注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经济、教育、职业、地域等的影响会产生差异,培训过程中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山水、花鸟、人物多管齐下,工笔、写意、没骨等多种技法并存,方能更准确地调动群众积极性。

(三)多样的宣传和推广方式

中国画在群众文化中相对其他项目更难推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绘画存在一定的门槛,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另一方面是群众中闲暇之余未必有合适的学习契机。故而在宣传方式上要合理利用文化云、短视频、公众号、群组等方式,维度上对接不同的年龄段,线上线下多个渠道同步开展活动。

(四)多角度文化合作

在奖品设置上别出心裁,与非遗项目、文创产品等进行融合,推出更吸引人的奖励机制,使得文旅品牌互相促进,从而更好带动群众的积极性。

四、结语

中国画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学习和技法上的特殊性,都需要群文工作者对其加以主动引导和积极的干预,以一种更加严肃和专业的态度对待中国画公益培训,方能更有利于文化传播和群众积极性的调动。

参考文献:

[1]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

[2]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0.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吕思勉.中国通史[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7].周建新.群众文化的概念辨析、文化特征与时代内涵[J].粤海风,2022年第一期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