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智慧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2

借力智慧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陈晓坤

五河县小圩中心小学  安徽省五河县233300

摘要:智慧课堂基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时的教学情境,利用平板技术,精准评价学生作业水平与知识掌握情况,实现了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及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打造了智能、高效的学习生态环境。借力智慧课堂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不仅如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智慧课堂能更进一步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减负。

关键词:智慧课堂,小学数学

引言:小学数学主要是教授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意识,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以便能够帮助学生加深数学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借力智慧课堂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多为基础知识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编制教材。但单一的计算训练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枯燥无味的学习状态,不利于激发学生活力,难以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要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在以教材为教学基础的同时,要注重将核心素养要素融入其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勤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针对性和有效性。智慧课堂基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时的教学情境,利用平板技术,精准评价学生作业水平与知识掌握情况,实现了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及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打造了智能、高效的学习生态环境。借力智慧课堂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不仅如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智慧课堂能更进一步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减负。现通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正比例的意义”一课谈一谈如何借力智慧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的问题情境创设非常重要,不仅要确定核心问题,还要学生去寻找解决方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互相叙述预习心得,既起到交流的作用又起到互补互查的作用。同时展示平板反馈的学生自评星级能清楚了解到每一位学生对自己预习的评价并清楚了解哪几位学生自评较低,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惑,有针对性的展开下一步学习。

二、驱动问题设计

好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同时,也指出了自我探究的方法。本节课的驱动问题设计,从“认识变量、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意义”三个方面入手,围绕问题循序渐进进行学习。学生在了解“变量”、“相关联”基础上,自行运用知识的迁徙,通过推理、交流探索找到相关联的变量。整个过程通过使用智慧课堂中抽选学生、抢答、推送平板一起作答等功能,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学习素材的选择

在教学中,设计了供学生自主探究用的图表,图表的选择是通过内容要素的研究、分析,精心设计完成的。图表首先了解变量的定义,再通过图表深入学习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变量,在学生初步理解两个相关量的量的基础下,充分发挥平板电脑的互动、演示等功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也生动起来。

四、学习方式的整合

1.运用智慧课堂

在《正比例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运用了智慧课堂。从开始的导入部分,使用平板展示学生自评星级的统计情况,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与运用知识的情况,也了解哪几位学生自评较低,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惑,有针对性地展开下一步的教学。在课中环节,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平板运用结合起来,通过投屏、抢答、随机抽人、推送练习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的课后实践环节,通过玩游戏以及后台备好题目方式发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在线解答,每个人的作答情况都会即时在主平板上显示,可以由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并进行点评,也安排了由学生上台操作演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互动, 课堂更加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效得到大大提升,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智慧课堂对老师而言,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也能调动学生的课上积极性,抢答与随机抽人环节更是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感,让教学变得更高效流畅;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学生自评与查漏补缺,能及时知道自己这节课的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巩固,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2.结合实际问题组织讨论

话题讨论是一种提升学生科学直觉的教育方式,将其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直觉。正比例的意义这节课比较抽象,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设计要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将复杂的知识转变成具体的数学形象。同时,话题讨论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质疑和反思意识,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在进行时间和路程这一组相关联的变量在变化过程中,我们能不能找到始终不变的量这个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如何去寻找不变量的关系,通过讨论的方式想想哪两个量是有关系的,并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相信在看到这样的话题时,很多学生都能依靠相互探讨经验,形成科学直觉意识。另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话题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就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综合运用知识,实现融会贯通

在小学数学中,如果只是机械学习知识,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惰性的思维,从而制约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能正确认识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果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能会答得很好,但如果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就会犯很多错误。老师一方面可以与课本相结合,让同学们自己设计题目,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将问题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智慧课堂,形象生动灵活的上课形式,让学生易于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了解“变量”、“相关联”基础时,教师先通过回忆儿歌《数青蛙》让学生了解“变量”含义。学生再通过推理、交流探索找到相关联的变量,同时举例说出几个相关联的变量。最后老师总结: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称这两种量为两种相关联的量。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对课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同时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将知识之间的内部关系贯穿起来。藉由对学习策略进行最佳化,以改善学习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谢丽萍.智慧课堂话“智慧”[J].小学教学,2021(9):35

[2]苏永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J].甘肃教育,2021(5):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