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素养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2

基于人文素养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郑丽丽  ,指导教师:孙敏敏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邮编250019

摘要:人文素养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所占比重并不算太高,但是人文素养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质成长等方面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为例,深入分析了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以及3.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精神 人文素养教育 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创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并不是隔离的,两者相辅相成的。人文素质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并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脱节,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理想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和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基于人文素质的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高校作为国家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承担着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重任。医学院对医学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能够解决学生毕业就业的问题,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然而与其他学科不同,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的健康与生命。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他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医患关系的缓和也离不开医学人文的建设。

人文素养教育是丰富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学校要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人文素养”和“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把“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有机结合起来,以后步入医疗行业才是合格的医务人员,才是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学人才。

     人文素养教育能激发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需求和自觉意识,成为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驱动力。另外,创新创业过程是一条充满荆棘与坎坷的道路,要求大学生具备不畏艰难困苦、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人格,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2.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校不重视人文素养教育

    当前,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专业知识为中心,注重科学问题、科学方法的教育,忽视了人文素养教育。但并不是掌握了医学专业和知识就是一名合格的医生了,一名优秀的医生还需要具备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精神。因此,高等医学院必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转变“重专业轻人文”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医学

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医学人才和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2人文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

    医学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针对大三、大四学生。这导致人文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人文素养教育的连续性较差。对人文科学的忽视会导致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不足,学生容易禁锢于一定的框架内思考、解决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3缺乏人文素养的评价体系

当前,国内鲜有对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正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国家和高校在创新和创业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存在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甚至由指导教师代为完成。此外,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失人文素养教育,正是由于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或不足,才导致其缺乏内在的驱动力。

  1. 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1. 宣传人文知识在医疗实践中的实用价值,增强人文教育的吸引力

医学院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创新创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关系,强调人文素养教育对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作用,并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医学院校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将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教育落实到学校相关制度上,从而保障其实施的效果。同时,医学院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社会和职业的需要确定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除了包含基本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外,还应包含人文素养目标。

   3.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当前,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较为分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尚未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整的教育体系。医学院校应探索、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科学合理、具有较好连续性并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两者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医学院校应合理开设相关的人文素养课程,加大人文素养评价力度,引导鼓励学生选修相关的人文素养类的课程,并将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专业知识相互融合、交叉、渗透,从而有利于医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构架,夯实基础,提高人文素养。

3.3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人文建设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真正接触患者,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为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服务的实践活动,是真正成为一名医生的必经之路,也是良好职业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医学教育实践性的特点和人文素养也是实践中培养不谋而合的两个方面,人文素养的长期性和客观性都需要加强医学生在实践中的人文教育。因此,在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必不可少。进入到临床实习后,岗前教育时应请医务处讲解医德医风、医患沟通,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医德是医学诊疗疾病的前提,充分沟通达到彼此理解,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带教老师在为学生讲授疾病的同时,也要提及这项疾病在发病的时候给病人带来的心理上和身体上的痛苦,并传授学生在危机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去跟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如何处理好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要以高度的耐心和责任心为患者服务,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医学人文精神,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医学院校要转变“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与培养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懂得,作为医生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医术,更应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深厚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李爱民,夏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融合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1):49-51

[2]郭红梅.构建立体化人文素养培育体系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8,25(3):337-341

[3]谢宗全.人文素养在科学创新中的作用[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15.

指导教师:孙敏敏,女,汉族,山东枣庄,山东协和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