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国家形象传播研究:呈现、构建与反思——以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2

跨文化视角下国家形象传播研究:呈现、构建与反思——以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例

丛瑞涵

西藏民族大学712000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家形象作为对外展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同时在跨文化背景下,纪录片类传播媒介,也承担着构建国家形象的责任。本文在跨文化视角下对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在国家形象构建方面进行分析,对各方面国家形象的呈现、构建进行了阐述,并总结反思经验。

关键词:跨文化;国家形象传播;《记住乡愁》;中国故事

纪录片作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展现国家形象的纪录片也在推陈出新,之前的大多数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国家大事和成就,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来说缺少了传统的精神内核。在现代化不断进步的今天,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发展已经慢慢地跟上时代的潮流,镜头聚焦于乡村,展现乡村振兴下的真实乡村形象,打破国内国外对中国乡村形象的刻板印象,构建出全新的国家形象,跨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一、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与国家形象

任何一种文化都在特定的社会习俗中发生,文化构建了不同社会语境下的传播方式,不同的传播方式也在解构文化的属性和内涵,没有一种文化是独立存在的,是孤立的,文化是不同习俗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而文化从产生开始就具有向外传播的内在力量,传播是文化的必然属性,在传播后,才使文化本身更具生命力,传播促使文化的传承和融合,文化得以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代不断精进。

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社会交流活动,随着全球化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更是无处不在,既有国家和政府层面的传播也存在个人的跨文化传播,传播方式也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等各种渠道并行传播。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的关系也非常紧密,国家形象的建构依赖于媒体,而纪录片作为媒体宣传的特殊载体,其业态正不断优化,随着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望的不断加深,以纪录片叙事为核心构建起的国家文化形象日益重要。

2015年起,央视推出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聚焦中国乡土文化发展,着力推进乡土文化价值传播,建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到2023年已经连续播出九季,内容围绕中国的古村、古镇、古城和街区展开,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12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继续推出《记住乡愁》(第九季),继续讲述中国乡村振兴故事,从《十八洞——苗鼓敲出幸福歌》到《白沙——黎寨稻香茶意浓》,共呈现了几十个乡村的发展之路,弘扬了中国优秀的乡土文化价值。

二、乡土文化纪录片国家形象内涵的多重呈现

(一)展现了人物形象与情感认同的结合

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向观众展现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和农民形象。在题材的选取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性格特征,农村题材选取的地理跨度大,这样有利于展现多农村视角下的文化特征,每一代人都不只有自己的地理故乡,更有自己的精神故乡,在精神故乡寻找自己原有的文化之根。

事实上,在《记住乡愁》中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特点,该片涉及的地域十分广泛,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与自己家乡相似的产物,也就更容易达成情感认同。如在《石堰——竹纸之乡纸薄情深》中,在四川石堰村,他们世代靠竹浆造纸来养家糊口,用最好的纸来誊写《石式祖训》,“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继承先辈的手艺和处世之道,不断发展石堰的竹纸产业,这是真实记录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面,能够激发观众内心的勤勉奋斗,不争舍得等传统文化精神,并将这种精神通过电视传达出来,传递出去。

在《杨家峪——家和万事兴梨香飘满山》这期节目中就展现了一个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的勤劳勇敢的返乡的大学生形象,杨世良帮助父亲管理果园,改变传统的销售模式,线上线下并行销售,如此形象展现也吸引了一批这样的农村大学生为家乡实现经济创收,得到一些群体的情感认同。

(二)表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交汇

“中华民族是多元统一体”,在该片中《果洛藏贡麻——山海相连牧歌远扬》就体现了文化融合统一的观念。片中讲到,青藏高原上的果洛藏贡麻村将放牧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结合在一起,过上了“草原上有根,县城边有房”的生活,其中的黑牦牛帐篷也代表了一段迁徙的历史,代表了文化的交流交融。民族融合并不会导致文化统一,草原上传统的游牧文化不会被现代文化所取代,反而国家和政府的脱贫政策会保护牧民的生活权益,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不同文化在现代汇聚、凝结,形成新的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发展,都需要坚守文化传统,才能获得新的突破,这就需要《记住乡愁》这样的节目大力宣传各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发现文化之间的共通性, 融合交汇, 构建文化交融式乡村关系, 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三、乡土文化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多维构建

(一)画面角度——多镜头的巧妙运用

《记住乡愁》画面语言丰富,用镜头说话,采用不同景别的镜头和空镜头的巧妙运用,将乡村形象人物娓娓道来,吸引观众,引发观众共鸣。

首先,是纪录片中空镜头的运用,可以营造良好的拍摄意境唤醒观众内心的情感。比如,在《安吉——山水永续安且吉兮》中开头是万亩的竹海和烟雾缭绕下依山的村庄,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一幅优美的生态乡村图展现在观众面前其次,在纪录片中特写镜头的运用也别具一格,尤其在人物拍摄上,在纪录片中存在许多人物特写镜头,更能表达感情

多镜头的巧妙运用在纪录片中是重要的,纪录片不仅仅是对外在客观世界的忠实记录,还应当在记录的同时展示出作者的中心思想和文化内核,多镜头的运用在加强观众视觉体验的同时,更有利于对拍摄对象更全面,更直观的展现。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构建有赖于媒体等的传播,《记录乡愁》便在努力实践这一点。

(二)精神角度——多文化的跨传播

以乡愁为纽带的《记住乡愁》融合了多种文化内涵,传递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很多期节目中都表达了“乡愁”的内涵,如《英雄湾——英雄精神代代传》中五马山下的英雄湾村的人们修建了出生在“陡石塔”的带领川渝地区开展农民运动的革命先烈周贡植故居,传承革命英雄的精神,不畏艰险、积极探索,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农业公园,改善村庄环境,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样的文化精神在跨文化传播中能够得到很多人的情感认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崇尚这种精神,加上《记住乡愁》在中文国际频道播出,让这种中国精神的跨文化传播得到加持。

片中的核心“乡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记住乡愁》通过挖掘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品质,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在多种文化内核的贯通下,中国国家民族整体的文化内涵被建构出来,精神角度的多文化传播有利于国家正面形象的构建,更有利于让每一个国人在此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认同和民族向心力。

四、总结与反

在跨文化视角下对《记录乡愁》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形象进行构建,立体全面地建构国家形象,从最普通的乡村讲述中国故事,国家形象蕴含在乡村文化的母体中,乡村文化中的元素是呈现国家形象的载体。此外,还需要利用好网络传播的优势,让优秀的中国乡土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多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全方位构建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陈静怡. 美食类纪录片《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1.

[2]张杰.乡村振兴背景下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与优化路径——以《记住乡愁》(第八季)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22(04):19-22.

[3]黄莎莎.乡村振兴的影像书写及其文化启思——以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八季为例[J].电影评介,2022,No.680(06):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