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强化德育功能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1
/ 2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强化德育功能的思考

张志林,

从化希贤小学,邮编510920

摘要: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新时期时代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需要全面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信息技术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更是承载着独特的德育职能。迈入信息化时代,小学生能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接触互联网,可以说互联网已经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立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角度,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教育有效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有效策略

前言:核心素养背景下,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将德育内容巧妙渗透于信息技术学科中,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加强德育的必要性

互联网包含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适合小学生的虚假信息、有害信息,同时还存在不少不良风气与行为,各种电视剧、电影、综艺、游戏等也容易令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产生成瘾性。这意味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为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带来便利与支持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不但能推动小学德育体系的构建,还能充分凸显课程特点与优势,着重针对学生在信息时代面临的各种成长困扰与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提高德育实效,为学生健康成长带来强力支持与必要保障。信息技术课的德育内涵极为丰富,能从科学精神、良好习惯、道德法规、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的同时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促使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符合新时中国期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以及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教育有效策略

2.1辨析信息文明

加强信息技术德育教学实践,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树立信息网络安全意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信息网络文明意识。网络世界是一个“大染缸”,是一个“大杂烩”,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文明的信息人”“文明的网络人”。一方面要让学生做到不浏览不健康、不文明的信息,不登录不健康、不文明的网站;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不在网络上散布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要通过信息网络的德育教学,引导学生做一个“信息网络文明人”。要引导学生远离网络的“黄赌毒”,从根本上来说有两条路径:一是“堵”、二是“疏”。所谓“堵”,就是要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识别网络的健康文明性,从而让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被拦截。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文明、不健康的网站、信息等。通过这样的技术性、自律性的“双管齐下”的举措,让学生远离那些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所谓“疏”,就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及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学习使用的网站,推荐一些大的读书网站等。通过这样的引导,逐步培育学生的网络信息健康文明意识,养成学生的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习惯。比如,教学《网上交流网络知多少——网页浏览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故意融入、渗透了一些不文明上网的现象,引导学生辨析。如“在网络上散布、传播一些谣言现象”“在网络上亵渎英烈的现象”“在网络上发表违法违背社会公德的言论”等。通过这些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禁区”,上网同样需要遵守法律、遵守公德等。通过这样的融入德育的信息技术交流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文明的网络观,养成文明使用电脑、网络的习惯和品质,人人争做一个“文明的网民”。

2.2任务驱动中渗透德育知识

教学阶段的工作,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技术性的知识是什么,主动思考德育的渗透要点,设计对应的教学情境和针对性的学习目标。以“绘画中国风——认识画图软件”这一小节的知识点为例,教师让学生设计有中国元素的服装,提出了以下几个目标:利用画图软件进行操作,软件中保存文件,设置图形的颜色和形状。围绕三个确定的目标开始服装设计互动。设计阶段,要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并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动手实践,试着操作,跟着行动。这样做的优点是让学生感受实践的快乐,建立继续学习的自信心。任务设计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行为特点,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和发现,对知识点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有价值的德育元素渗透其中,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例如,以学生周围的某些事件为出发点,确保对学生有极强的代入感,使学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综合性的实践任务,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为其搭建自主实践的平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3合理创新与优化德育方式

运用多样化德育方式,能很好地保障德育契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而保障德育效果。新时期时代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主动钻研多样化的德育方式方法,明确不同德育方法的应用要点,并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尽量通过最合适的方式推动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带给学生良好的体验,吸引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良好发展。常见德育方式有情境模拟法、生活经验法、典型案例法、小组探究法、内容渗透法、游戏娱乐法等,当然还包括最基本的讲解传授法。一般应合理控制讲解传授法的应用频率,以免影响实际效果。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适宜的方法开展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实现思想、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例如教学

词语大接龙——词组输入这部分内容“环境保护小倡议”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笔者便采取了内容渗透法,通过设计环境保护倡议直接通过教学内容渗透德育元素。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环境保护相关的文字、图片与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世界范围内的环保问题,并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讨论,让学生深入探究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危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利用写字板自行编辑环保小倡议,引导学生中文输入研究中英文输入切换方法,通过具体情境指导学生针对性地编写、插入、修改环保小倡议的内容,确保学生能在编写环保小倡议的过程中熟练使用各种标点符号。通过这种内容渗透法与生活经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但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键盘进行文字编写的能力,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

2.4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知识

从构建主义的角度分析,教师应基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直观性特点,为其构建问题情境、探究情境,将学生的情感元素与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结合,达到以境触情的效果,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熏陶。教师在传授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存在的双面性,以及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主动联系德育,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而情境构建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准备,搭配合适的音乐,唤醒学生的潜在认知,以主体身份思考和探索问题,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所传授的知识和德育同等重要,都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为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信息技术教师应高度重视德育,以积极提高自身德育能力为前提,不断探索课程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陈潇.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之我见[J].新智慧,  2022(4):50-52.

[2]沈志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2(3):9-12.

[3]刘慧.抑制网络道德失范——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融入网络德育  必要性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34):57,107-109.

[4]侯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J].吉林教育,  2021(2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