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赋能初三历史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1
/ 2

阅读赋能初三历史教学

徐俊均

重庆市字水中学 重庆市  400021

摘  要本文立足历史教学的本质及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谈了有效的历史教学渗入师生的阅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一系列阅读方法的指引,让学生达到会学历史,学好历史,都离不开教师阅读方法的引领。

关键词阅读 双减 历史

   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又是通过历史课堂来实现的。历史人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阅读参与、阅读体验与感悟。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变换不同的方法去呵护学生的心灵,去关爱学生生命的成长,让历史教学浸润在人文的氛围之中,让阅读的行为浸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磨砺和馈赠,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这才是历史学科的终极目的。[1]

一、阅读的重要性

(一)学生缺少正确的历史学习观

中学生普遍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的信条,他们当中很多人认为,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在于丰富历史知识。也有一些学生认为,之所以要上历史课是因为课程表上安排了这门课,而且要考试。正确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有正确的历史学习观者,在中学生中所占比例不大。通过机械记忆来掌握历史知识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二)学科地位的降低

由于近些年中考、高考的改革,历史学科在升学中的比重降低了,比如重庆中考历史在750分中只占50分,致使历史学科往往被学生视为“副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不佳。

(三)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作为历史一线教学奋斗近十年的教师,我对历史教学的现状有很深刻的体会与认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审题不清

学生平时做练习题或者考试时为快速完成,常常对历史问题粗读,容易在摸不清题意的情况下做出答案。如: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世界人民的文献史料?学生容易答成《汉谟拉比法典》,而不是《汉谟拉比法典》石碑。

2.提取信息能力弱

学生在阅读问题时不带着问题去阅读,读完一道题后,不知道这道题问的是什么,可以与教材的什么知识点相联系。如:什么事件反映了列强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以资本输出?学生提取不到资本输出这个关键词,也就联系不到白银的流失。

3.材料理解能力弱

历史材料题非常考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不强的孩子读完一则材料不清楚这段材料到底讲了些什么知识点,又可以与教材的哪些知识相联系。如:此事(列强在中国修铁路)大有利于彼(列强),……洋人贪利无厌,……若再议及,只有仍执前说(以前所说的理由),(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战拆毁,致激民变。分析这段材料回答,洋务运动前李鸿章为什么反对修建铁路?虽然有些文言文已经翻译成白话文,但学生在答问题时容易照抄材料而不提取关键性知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答题能力。

(四)“双减”背景下减少作业量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提出中学阶段的作业总课时不超过90分钟,所以历史学科的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不建议布置课后作业。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只能向课堂要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阅读,提升孩子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阅读的时间与方法

(一)课前大声朗读课文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方便老师和学生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上课铃声有两道。一道是提醒老师和学生回教室,一道是40分钟正式计时上课的时间。我就让科代表在第一道铃声响了之后带着在教室的同学像早自习一样大声朗读上节历史课学习的课文。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应即将开始的历史教学情境;二是让学生有时间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在孩子们阅读完课文后,针对该课文内容提问。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训练孩子们快速提取重要知识点。

(二)课堂多种阅读方法并存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满屏霸,更多的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这门人文学科在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时,要指导孩子多阅读,在阅读中提取关键性知识点。在阅读时都会提醒孩子们带着笔去阅读,做一个动嘴、动手、动脑的学生。

1.泛读

为了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教师新授课之前,让学生通过阅读目录、单元提示或导言,从总体上了解本课涉及哪些历史内容、重要概念或基本事件和基本原理。同时,通过泛读理清教材的观点,初步把握不同字体间的关系,整理出该课的主题结构,便于教师讲解时进行印证。

2.精读

对于课文中的重、难点主题部分要精读。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本知识,具体步骤是借助提示或导言理清要点,要围绕要点理清课本脉络,对文中关键语句进行反复推敲,根据需要参考课堂笔记整理出知识专题。[2]在这一过程中要学会质疑,不迷信权威,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疑难问题,还可与同学和老师们进行探讨。

3.速读

有了前两阶段的阅读基础,学生对教材内容应该说较为熟悉了。记忆巩固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常常脱离课本死记硬背,要么一遍遍地看课本和背课本,效率却低。我指导学生为巩固记忆而进行阅读时,要学会速读和跳读,即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教材的要点或自己记忆的要点,同时要阅读有关的笔记。

(三)课后多渠道阅读

1.影视剧纪录片阅读

19 世纪末摄影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在历史中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电影、电视、录像与文字一样,成为了历史的主要载体,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源,并且起到了文字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把一段恰当的影视史料应用于历史课堂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起到的作用不知胜过多少文字!正是如此,我推荐孩子们在周末时观看一些著名的历史剧。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同学们根据所学、所看表演一段历史剧,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也是很不错的!

2.复习性阅读及思维导图的制作

历史期末复习会让学生一天阅读复习一课,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所听、所学、所记、所想绘制该课的思维导图,并要求孩子们试着自己将重、难点标示出来。孩子们充分施展自己的历史素养、阅读能力和美术功底,用心对待此事,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看到学生设计的有知识、有美感的思维导图,身为历史教师的我都很赞叹:有生如此,师复何求!

作为历史一线教师,我坚持初中历史教学要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高度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阅读中读出味道,学出兴趣,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3]

参考文献:

[1]  姜丽华. 浸润在历史教学中的巧阅读[J].教学研究,2012,24(1):314.

[2]  曹立群.中学历史教学阅读法的分类指导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13.

[3]   芮友明.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9(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