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指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思考

孙洪梅

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 邮编130011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的魅力,享受学习的快乐积极主动学习,有效的参与课堂本文通过一些实践案例的叙述,从几个方面阐述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通过教育智慧,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生物学的美,并跟着老师去寻找美,感受美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生物学  教学策略

  在一篇教育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它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写的,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程度,崇拜程度,对教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让课堂处处充满着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生物学的美,并跟着老师去寻找美,感受美,使课堂充满着乐趣,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生物学的魅力,享受学习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生物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努力开创教与学的新局面。

1.以爱促教,铺好教育基石

教师如果发自内心的了解学生,时刻用欣赏的眼光注视学生,学生会感受到爱的享受,对所教教师就会感兴趣,对他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的投资,讲一讲生物学前沿科技的进步,聊聊生物学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进与学生的沟通。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爱,教师以爱的真诚进行表扬与批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是激励,即使是批评他会欣然接受,因为他接受的是真诚的目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励孩子的创新力。用爱的力量去感染身边的孩子,热忱的投入,能唤醒他们的心灵,体验虚席的乐趣。

2.创设情境,建构科学概念

创设情境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探究实践和科学思维能力,从而科学的建构概念,理解概念,并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去解决问题,形成认识生命客观世界的观点。

2.1创设贴近生活的导入情境,制造认知冲突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段扣人心弦的开场白,一个引人入胜的新课导语,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对每堂课的开场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功效,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在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时,引用经典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述的景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学习《生物的变异》一节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假如你的爸妈都是双眼皮,他们的后代都是双眼皮吗?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一个学生马上举手提出:我父母都是双眼皮,而我却是单眼皮。之后,其他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从而引出《生物的变异》这一课。

2.2创设文学经典的诗句情境,理解科学概念

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不仅文学色彩浓厚,同时蕴含这一定的科学道理。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唐诗宋词等除了用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诗句描述,学习古人的文学精神,进一步理解生物学概念。例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与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关系,学生感兴趣,记忆更方便。诗词运用恰到好处,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苔痕上阶绿” 描述的是哪种植物?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你知道这句词出处吗?在教学中,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例如,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望梅止渴”、“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理解反射,不仅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很好的融入了人文知识,拓宽了学习视野,相辅相成,恰到好处。

3.直观手段,发展多项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础。利用直观教具和实物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切, 激发好奇心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如观察《种子的结构》的实验时,可选择个体较大的芸豆作为实验材料,泡好的种子让学生们自己感知种子的外形,捏一捏,挤一挤,亲自动手剥种子外皮,再由表及里的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同时还可与其他泡好的种子比较外形、颜色、大小及内部结构,感受相同与不同,学生对种子的结构掌握得更加透切和牢固.在观察与比较中发展科学思维。在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时,课前布置学生从家里带来鸡蛋,在课上,当学生们一层一层打开鸡蛋的结构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小小的鸡蛋还有这么复杂的结构,平时吃时真没注意到这些。无论是种子还是鸡蛋,在探寻生命的奥秘的过程中,直观的证据更有说服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品格。

4.走进大自然,体验学习的快乐

生物学知识源自大自然,大自然是真正的生物知识宝库。为了让学生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我们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从中获得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4.1走进自然,挖掘探究素材

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实验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寻找鼠妇,一方面感受自然的空气,另一方面在共同探索时,学生懂得了互相帮助,看到了生命的生机勃发,当然,鼠妇的生活环境一目了然,这又为课堂的学习作好了铺垫,学起来就更容易。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时,事先安排了学生利用周末或放学的路上,发动学生到自己的家乡对生物的种类进行调查,使他们获得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上课时,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析,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使学生们的印象深刻,在引导之后,使学生们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把它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学到了“活”的知识,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走出去,却把知识和乐趣永远留在了学生的心里。

4.2实践作业,增强学习信心

   在长假期间,布置手贴花制作的作业,秋天来临让学生收获秋的颜色,材料选择植物和动物标本,学生们积极的动气手来,走进自然收集材料。当看到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的作品粘贴在每一个班级门口的展示板上,欣慰与感动油然而生,那一颗颗植物的种子粘在纸板上,是不是凝结了一个个耐心与细心!那一片片采摘的叶子,是不是代表我们的孩子的纯洁的心灵!优美的图案,是不是代表孩子们的智慧创新!为了把作品保存完好,同学们还采用各种办法将作品装裱,非常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抓住教育契机,渗透教育思想,增强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态度责任。

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让老师和孩子们一同享受生物学学习的快乐。当然培养兴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生理的基础,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孙洪梅 1976年7月,女,吉林长春,生物学教研员,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