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0
/ 2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郑燕

浙江省桐乡市中医医院  浙江省桐乡市  314501

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溶栓后出血不良事件在急性脑梗塞病人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20—2021年度1月间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100例进行治疗,并根据静脉溶栓后是否产生出血不良事件,收集整理其临床病理数据,以50例出血组和50例未出血组为基础,将两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对其临床病理数据进行整理。并以多元逻辑回归的应用来研究出血不良事件产生的危险要素结果:单因子研究,年龄,吸烟史,房颤,发病到溶栓时间,住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血糖水平,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降钙素原的降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NLR),NLR的变化率都是这类病人出血的不良因子(P[0.05)。多因子分析表示,在这类患者的出血不良事件中出现的年龄、住院时NIHSS评分和NLR都是独立的危险因子,NLR的改变原则是其独立的保护因子(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生静脉溶栓后出血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对这些因素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事先进行预防,有效降低病人发生溶栓后出血不良事件的危险性。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出血;不良事件;危险要素

近一段时间以来,急性脑梗死越来越容易发生,脑梗死发病时的病情进展比较快,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影响都很大。溶栓治疗是以缺血半暗带理论为前提,急性缺血性卒中局部缺血区域可分为中心区域和周边区,缺血出现后几分钟内,中心区域的神经细胞就会死亡,则周边区的脑血流处于形态损害和性能损害缺血指标范围内,临床上称为缺血半暗带。根据相关医学临床分析,当中风病人最初神经性能受到损害时,缺血半暗带中的神经组织并不会全部坏死,将在RT-PA溶解血栓的帮助下,减少患者死亡和致残的机会,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但溶栓治疗中并没有处理一些重要的问题,其中脑出血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死亡的概率较高。现就其脑出血发生后溶栓治疗及其影响要素探究医院接诊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该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该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按溶栓后静脉是否产生出血不良事件、50例出血组和50例未出血组进行分组,其中60例为男性患者,40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38-78岁之间,平均年龄(52.23±6.25岁);发病至住院时间0.5-4.5小时,平均(1.12±0.22)小时;发病至溶栓时间1.5-4.5小时,平均为(3.71±1.12)小时。

1.2研究方法

《2020-2021年度1月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筛查》以纳入排除标准为依据,采用医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病例数据。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既往病史、吸烟史、脑梗死的病灶部位、发病到溶栓时间、入院时血糖等,包括身体健康状况检查项目检验单、颅内血管狭窄和溶栓后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认真核对。之后对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单因子分析,再对单因子分析筛选出的相关因子进行多因子逻辑回归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包展开探究统计汇总,P<0.05为具有统计学价值的数据比较鲜明的对比差异。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静脉溶栓后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出血组的年龄,吸烟史,房颤,发病到溶栓时间,在入院时的NIHSS评分,在入院时的血糖水平,血小板的计数,降钙素原,在入院时的NLR,NLR变化率与未出血组的比较,其差异都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静脉溶栓后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因素

出血组(50例)

未出血组(50例)

X2/t

p

性别

0.032

0.849

30(60.00)

20(40.00)

30(60.00)

20(40.00)

年龄

55.25±6.21

52.02±6.11

2.131

0.021

吸烟史

5.625

0.011

≤400

26(52.00)

28(56.00)

>400

24(48.00)

22(44.00)

基础疾病

合并高血压

22(44.00)

23(46.00)

3.002

0.082

合并高血脂

15(30.00)

16(32.00)

0.925

0.333

合并糖尿病

10(20.00)

11(22.00)

2.624

0.102

合并心房颤动

3(6.00)

0(0.00)

7.814

0.085

发病位置

内囊

10(20.00)

15(30.00)

基底核

25(50.00)

9(18.00)

尾状核

13(26.00)

20(40.00)

丘脑/脑桥

2(4.00)

6(12.00)

发病至溶栓时间

3.21±+0.95

4.18±1.22

3.321

0.001

入院时NIHSS评分

11.22±+2.62

9.84±2.15

2.458

0.012

入院时血糖

10.36±4.62

8.22±3.15

2.625

0.025

入院时舒张压

160.54±21.41

158.62±21.11

0.414

0.665

入院时收缩压

88.65±18.32

90.25±18.78

0.451

0.625

溶栓前收缩压

147.62±10.66

148.17±11.32

0.212

0.848

溶栓前舒张压

84.62±11.59

85.63±11.88

0.236

0.751

颅内血管狭窄

4(8.00)

9(18.00)

0.325

0.625

溶栓后抗凝药

0.841

0.625

华法林

25(50.00)

29(58.00)

低分子量肝素

25(50.00)

21(42.00)

白细胞计数

9.58±2.55

9.44±2.33

0.741

0.414

血小板计数

170.32±36.87

194.84±39.85

2.415

0.014

C反应蛋白

78.95±11.41

71.95±10.25

2.554

0.012

降钙素原

2.15±0.55

1.25±0.55

7.541

0.000

入院时NLR

11.05±1.96

9.11±1.35

3.021

0.003

NLR变化率

38.16±12.84

62.25±20.55

5.014

0.000

HCY

23.55±16.22

20.44±13.17

0.658

0.325

2.2静脉溶栓后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要素Logistic回归研究

借助对单因素研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要素是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和入院时NLR,NLR变化率作为独立保护因素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不良事件中产生,详细内容见表2。

表2静脉溶栓后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要素Logistic回归研究

因素

B

SE

Wald

p

OR

95%CI

年龄

0.124

0.021

4.751

0.024

1.158

1.254-1.365

吸烟史

-2.214

1.254

2.747

0.111

0.122

0.011-1.457

合并心房颤动

-2.624

1.662

2.514

0.112

0.021

0.003-1.844

入院时NIHSS评分

0.528

0.231

6.487

0.011

1.741

1.142-2.820

入院时血糖水平

0.032

0.121

0.084

0.745

1.025

0.844-1.325

血小板计数

-0.011

0.011

0.014

0.521

0.625

0.954-1.364

入院时NLR

0.631

0.251

5.258

0.025

1.658

1.054-3.265

NLR变化率

-0.158

0.044

10.044

0.002

0.825

0.841-0.954

常量

-11.264

6.166

3.048

0.035

0.000

-

3讨论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心脑血管疾病中,血栓阻塞脑动脉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致死率和致残率也较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急性期梗死部位进行溶栓治疗,以减少脑梗死面积扩大和降低病死率。患者在急性脑梗死后,由于管腔闭塞,导致脑血管内血流中断,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造成局部神经功能受损,甚至引发死亡[2]。临床研究证实,如果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及时实施早期溶栓治疗,可以使缺血半暗带得到充分供血和血液灌注,促进局部组织修复,从而达到改善预后效果。专家学者指出,急性脑梗死亡时,由于缺血半暗带中有侧支循环的供应,中心区域的神经细胞会因缺血而死亡,但部分神经细胞可以存活,从而维持神经功能的正常。因此,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有助于疏通阻塞的血管,使脑部血液中的血运恢复正常,从而在缺血的半暗带中,使神经细胞得以存活,避免破坏神经功能。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认识程度的提高,许多临床医生已经意识到了早期溶栓治疗对于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意义。目前,溶栓治疗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为有效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手段。

脑出血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独立高危因素包括房颤、NIHSS评分和溶栓后收缩压力等。房颤会导致血栓脱落,血栓的脱落会加剧血管的阻塞程度,而血管内皮则会因为长时间的血液灌注不足和缺氧而受到明显损伤。经溶栓处理后,血管畅通,灌注血流缓解了血管痉挛,但同时也引起了血管破裂出血[3]。NIHSS反应可以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越严重,脑部组织缺血情况越严重,严重的缺血会使血管内皮受损,从而使血管壁渗透性增加,最终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综合来看,溶栓治疗虽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表现出较高的疗效,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风险,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因为存在脑出血、心房纤颤、NIHSS评分等风险,溶栓后的收缩压力都是独立的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1]赵丽姣,杨松海,陈善鹏,张亚杰,王玉琳,崔志杰.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疗效观察及相关因素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3,31(03):180-185.

[2]周俞余,邓晓玲.脑小血管病总体负荷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2,17(12):813-816.

[3]杜海松,冀书娟,王坤,周勇,范超平,康康.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变总负荷与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22,30(06):668-67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