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4
/ 2

以读促写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李晟桢

开化县崇化高级中学

内容摘要】:思辨性写作教学是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群文阅读、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范文阅读为载体,从“以读促写”的角度探究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以读促写;写作教学

写作是思维的体操,本质是思维的活动。论述文的写作尤其考验作者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正如余党绪先生所言,“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看,中国学生主要弱在深度分析、合理论证和建构发展的能力上”,学生思维浅表化、论证平面化、文章结构公式化的倾向较为明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并明确统编教材的第六个“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和表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越来越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面对作文材料,学生却不一定能领悟命题人的目的和深意。这就亟需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切实的引导,使“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得以落实。

语文教学一直倡导“读写结合”。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增长见识、收获思想,还可以学到经典佳作的技巧和章法。可以说,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源泉。

(一)在思辨性的阅读教学中实践思辨性的表达

    笔者通常在开学第一课就给高一新生分享龙应台的散文《相信与不相信》,为的就是尽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反省的精神。

文章这样写道: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思维品质的第一要素就是“质疑”,作家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却实实在在引发了学生对这些宏大命题的头脑风暴。笔者随即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框架,按照“曾经相信现在慢慢不相信的、曾经不相信现在慢慢相信的、曾经相信现在也还是相信的”思路去写一写自己的《相信与不相信》,学生写出了很多有个性有意思的想法。

思辨性的群文读写教学,宁波中学的严雨清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在执教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单《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她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诸子思想,立足现实思辨;二是借助经典文本,形成方法建构;三是确定自我立场,尝试阐述观点。

围绕三个目标,严老师分别设计了四个任务:1.聚焦事件,多向思考;2.回顾所学,寻获支架;3.绘制提纲,写清条理;4.同伴互评,分享观点。

她先是设置情境任务,利用“楚王打猎丢弓”之事,让学生推测孔子孟子庄子对“楚王不执著于找回的弓”的做法可能产生的不同评价,巧妙地带领学生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分析了先贤思想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当今社会的局限;继而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论述思路,习得论述方法;然后给出一个具体的情境:“诸子构建的理想社会于今天而言的借鉴意义”,指导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框架,并利用关联词整理梳理文章的层次逻辑;最后是观点分享,同伴点评和教师的反馈。

从经典文本中获得属于自己的认识,利用思维导图作为阐述自己观点的支架,从输入到输出,能力梯度层层推进,思维得到了扎实有效的发展。

(二)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辨性读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开始将“整本书阅读与思考”列为十八个任务群之首,明确规定了整本书的课程化要求。课标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读出经典的内涵和意义,促进学生的文化发展和精神成长。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的书目是《乡土中国》,必修下的书目是《红楼梦》。

余党绪先生提出了“读书为本、思辨为要、注重转化”的阅读教学理念,指出“在整本书教学中,原生态阅读、批判性思考、转化性运用,缺一不可”,并提出了“三题定位,思辨读写”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即“以母题确立文本核心价值,以议题确立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内容推动基于文本的思辨读写”。

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在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曲靖一中的李黎明老师抓住文本核心、紧扣人生主题、从与学生关系密切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以下主教学问题:亲子关系对个体性格的形成有何影响?

继而开发了系列贴近学生生命诉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子议题:

议题1:性格决定论——结合贾宝玉与贾环、贾探春与贾环、薛宝钗与薛蟠、林黛玉与史湘云等人物,谈谈个体性格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教育培养的?

议题2:薛蟠成长史——“呆霸王”是如何修炼成的?

议题3:母亲的影响——结合王夫人、薛姨妈、邢夫人、赵姨娘、尤氏、李纨、凤姐等人物的育儿故事,谈谈母亲这一角色对孩子的影响。

议题4:父亲的定位——结合贾代化、贾政、贾赦、贾珍等人行为,谈谈封建社会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

……

教师组织学生就以上议题开展小组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在每个议题之下至少提出四个问题。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探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薛蟠给母亲薛姨妈写的信会怎么写;有人认为探春对待生母过于刻薄无情,你如何理解;如果你是贾府子弟,你最希望谁做你的母亲……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李老师的上法,遵循了“整本书”的规律,教出了这本书的个性:从文本出发,以细读和思辨为基本手段,通过事实、因果和价值的分析,既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思考,也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区别于文学经典《红楼梦》,《乡土中国》是学术经典,本身就是思辨色彩浓厚的论述文章。笔者在备课“《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时,基于思辨性写作能力提升的目标,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作者观点的梳理、概念的界定、思考视角的选择、论证方法的应用、素材应用、语言表达特色等。

经过实践,笔者发现,转化性写作可以有效修正当下读写结合浅表化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转化性写作,是将阅读所获得的感受体验、思想认识、章法结构、艺术手法等优秀资源,经过整合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的一种写作方式。

朱光潜先生曾发表过读写转化的经验之谈:“多年来我养成一种习惯,读一部理论的书,要等到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要义复述一遍之后,可能对这部书又比较好的掌握;想一个问题,也要等用文字把所想写的东西凝定下来之后,才能对这个问题想得比较透。”

笔者设计了“代沟”、“拜年”、“乡村振兴”、“秋菊打官司”、“家风”、“传统的继承”“孝究竟是不是一个伪概念”等一系列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尝试用《乡土中国》中的概念和视角分析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转化性写作,学生将别人的思想和观点内化成自己的,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技能和素养。

(三)基于优质范文的研读提升思辨能力

笔者认为,高一的学生也不妨尝试写写高考作文,多研究研究高考作文命题和高分范文。范文比起经典作品,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贴近学生的认知和需求。优质的范文不论是立意还是论据,都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以2022年广东二模一考生的习作《人生因悲剧而美丽,世界因缺陷而完美》为例。此文写道:悲剧是人生的缺陷,但是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悲剧让人有了“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作为主体性的人的价值才会彰显出来。有了这“主体性”,才能让有着缺陷的世界,慢慢走向完美。

再如《“加”与“减”的智慧》一题,潍坊一考生是这样写的:做丰满的瓶子,保有加的动力,也要有减的智慧。加法是一种成长,减法是一种成熟。它们是生命中的两个轮子,不可或缺。一个是孔孟的“兼济天下”,一个是老庄的“顺乎自然”,加法减法并用,两个轮子齐转,生命之旅才会风光无限。

“缺陷”和“完美”、“加”和“减”,看似矛盾,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皆是人生的意义。学生通过阅读此类范文佳作,多多思考整理“快与慢”、“贫与富”、“得与失”、“醉与醒”、“智与愚”等看似对立的关系,思辨能力一定会有明显提升。

笔者在给学生讲评作文的时候,经常会写一些下水作文给学生阅读,以期在学生困惑之处做出一个示范。如最近一次的月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钓鱼就两个要领,一要等,二要稳。所谓“等”是指未钓到鱼之前,要有耐心。所谓“稳”,就是钓到鱼后,要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鱼,因拉之过猛而跑鱼。   

而有的善钓者则采取一两个小时不见动静就挪窝的方法,通过多走窝而收获更多的鱼。

围绕“耐心”、“稳健”去作文的学生很多,能结合“变通”立意的学生却很少;堆砌材料的很多,论证思路清晰的很少;泛泛而谈的多,针对性强的少。笔者以学生的口吻,根据学生习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写了一篇下水作文《沉得住气,学会变通》给学生参考。

教师的习作是不完美的,但教师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学生对教师天然亲近,对老师的习作表现出了强烈的研究兴趣,下水作文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可谓“立竿见影”。

综上,笔者认为,以读促写是提升学生思辨写作的能力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认知情境中观察比较、深入探究,在具体实践中获得启示,从而真正提升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