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引”思,品“三味”数学 —《分物游戏》(小数目物品平均分)教学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9
/ 2

智趣“引”思,品“三味”数学 —《分物游戏》(小数目物品平均分)教学实践与思考

吴丹

深圳市坪山区坪山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8页、59页 。

【课前初思】

研析教材和学情:

教材:本节课是学习除法的第一课,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数目比较小的东西,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

学情: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基本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乘法。对于除法,学生是初次接触,所以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大量动手操作,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研析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画图或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过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能解决小数目的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研析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难点: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研析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指导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数形结合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操作法、体验感悟法

【课堂实思】

一、谈话导入,直入课题、

师:同学们,大家平时都喜欢与同伴玩一些什么游戏?

生:踢足球;石头、剪刀、布;传球

师:看来同学都很爱运动,也爱与同伴分享快乐。这节课,吴老师也与大家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它的名字叫“分物游戏”。同学们跟着老师把游戏名称读一遍。“分物游戏”(出示课题)

【设计思考:通过与学生讨论熟悉的游戏内容,走进学生,从而比较自然地走进“分物游戏” 的课堂。】

二、活动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四分二(初步体会“平均分”)

师:刚才有两位同学回答问题很积极,声音也很响亮,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又认真倾听,老师要给与他们奖励。我带来了四根棒棒糖要分给他们两个人。谁能帮我分一分?

生:1个,3个分;3个,1个的分;4个,0个;2个2个分

师:那谁能帮老师把刚才分的情形在黑板上摆出来呢?

师:那这几种情形可以分类吗?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是把分的一样多的分一类,把分得不一样多的分一类。

师:很感谢大家为老师答疑解惑。(板书:分得一样多)

【设计思考:把课本中的情景分桃子,分红萝卜和分骨头全都换成了分棒棒糖这一主情景,这样我觉得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明白学习数学知识能帮助他们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四分二这个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说-摆-分类-总结,学生的学习经历从思考到实践再到总结,这样孩子可以从不同层面上充分感知“分得一样多” 。 】

活动二:12分三(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4根棒棒糖分给2个小朋友,你们轻而易举就帮老师分完了。那我把游戏难度再加大一点点,大家来挑战一下!

12根棒棒糖要分给3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的棒棒糖一样多,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根棒棒糖?(先猜-摆-验证)

师:这个环节需要同学们与自己的同伴来共同完成,每一组同桌为一小组,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个信封,信封中有三样学习搭档。分别是纸片一张,小棒一捆,汇报单一张。我们用纸片中的三个圆分别代表三位小朋友,用小棒代表棒棒糖,每个小组的同学利用学习搭档摆一摆,并把自己的分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师:二、四和七;五和六这两种分法有什么异同?

生:他们每次平均分的顺序和数量不相同,但是最终平均分得的结果都相同。

【设计思考:本环节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用小棒来代替棒棒糖,用三个不同颜色的圆分别代表三位小朋友,同桌为一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并交流汇报,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实践,他们能在亲自动手分一分,以及与同伴的交流沟通中,感受到分法的多样性,然后再通过全班总结汇报,能让学生更深入的体验到分物实质上是分物的“过程”与“结果”同时在进行平均分。通过这样的操作体验能让孩子在已有的经验上再次对“平均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活动三:15分3(学会表达“平均分”)

师:同学们的实力不可小视啊!十分轻松的完成了第二关。老师只能把难度再一次提高了15根棒棒糖平均分给3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根?

师:这其中有一个词需要同学们解释给我听一听。“平均分”是什么意思呢?

生:分的一样多

师:哦!原来是分得一样多呀!

师:同学们还想分小棒吗?那除了分小棒,你们还能想到其他方法来表示分的过程吗?

生:画图可以吗?

师:那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通过画图的方式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完成汇报单的反面。

【设计思考: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一画,把他们的思维方式呈现在纸上,再经过交流展示全方位的呈现“平均分”的过程。在这一个环节学生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升华,学会把生活中的数学归纳成数学化的数学后,再运用数学化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孩子就能建立简单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位孩子的作品,你们能帮我分析一下他是怎么想的吗?

生: 是连线的方法,每次拿出三根来分,每个小朋友分一根,正好五次分完,每个小朋友分到五根棒棒糖。

师:原来15根棒棒糖可以分成5个3,每次拿出3根来分,每个小朋友分1根,正好每个小朋友分到5根。

师:通过这节课与同学们一起玩分物游戏,老师发现了玩分物游戏它有个奥秘?

想到了的同学,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生:玩分物游戏时一定要注意每一次都要分得一样多,要把所有的物品数进行平均分。

【设计思考:在活动三表达平均分中,孩子们的思维都集中体现在过程平均分,这种“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是把物品结果平均分。通过交流分析,让学生明白物品数可以进行结果平均分也可以进行过程平均分。】

三、课堂练习

师:如何把18个橘子进行平均分呢?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设计思考:通过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对小数目物品平均分的技巧与方法,能把自己所学知识输出给爸爸妈妈更能增强孩子的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四、课堂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虽然有的时候我们分了一次就分完了,有的时候分了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但是分到最后每一分都是一样多的,这就是平均分

【课后反思】

一、《分物游戏》是孩子们学习除法的起始课,主要是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本节课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中与二年级的小朋友亲密接触,面对这个挑战我满心忐忑。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为了能和陌生而又可爱的二(6)班的小朋友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我对课本提供的素材进行了修改。把分桃子,分红萝卜和分骨头的情景素材,换成了给班级孩子分棒棒糖,以分棒棒糖作为本堂课的主线,充分体验:任意分—一样多的分—平均分。我觉得这样更能贴近孩子生活,能让孩子们不由自主的参与到分的操作中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节课上下来,有意外也有惊喜。

二、这节课孩子们的参与面挺广的,参与活动的热情也很高。每个流程上下来,孩子们的发现与总结都比较到位。原本以为最难突破的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因为给与了孩子们充分的实践操作和同伴交流的时间而水到渠成。

三、每一堂课上下来都是不完美,本节课在课堂应变能力方面我有欠缺,孩子们上台展示出现摆棒棒糖的过程时,我预留的位置比较窄,但我一心关注到他们的摆与表达,忽略了对板书的调整导致起不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的鼓励与表扬不够大方,没有做到与孩子的心中的喜悦产生一种共鸣,有种做了好事怕留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