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导引演绎专业行为——浅析户外自主锻炼中的教师观察指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31
/ 2

观察导引演绎专业行为——浅析户外自主锻炼中的教师观察指导

于海燕

杭州市丁兰第二幼儿园 310021

一、主题内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提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幼儿园游戏有两大类:一是幼儿生成的游戏,二是教师设计的游戏。教师在幼儿户外自主锻炼观察中存在观察目的不明确,如何通过观察,发现有效信息,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有益的行为?如何记录与分析观察的现象与结果,更好地了解幼儿、指导幼儿等方面存在着问题与困惑。结合相关案例,我就户外自主锻炼中如何进行观察指导谈谈自己的想法。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

小班户外自主锻炼活动中,当教师介绍完材料后,在音乐的提示下师幼一起搭建平衡小路,当有幼儿将井字梯两端放好时,一幼儿说,我知道梯子放哪儿啦!当有幼儿背上背篓准备游戏时,又有一幼儿说,现在还不能背。在孩子玩了一段时间后,当背景音乐变化时,孩子和配班教师开始忙碌起来,如排演过一般调整搭建好情境小路,将钻爬区与平衡区连接起来。

在平衡区域中的过桥(过架空的木梯)情境中,孩子们一个一个稳稳地陆续走过去了。只见豆豆一手捧着瓶罐,一手扶着竹梯,双腿跪在上面,缓缓地往前爬行,后面的小朋友排成一长队不断地催促着:“快点走啊,别挡着我们呢!这不是爬的,你站起来走啦!”听见小朋友不断地催促,一旁观察的教师慌了,就直接将豆豆抱下竹梯,并叫他到另一边的钻爬区去玩。没过一会儿,豆豆又过来这里了,他还是按照刚才的动作打算爬过竹梯,只见教师瞪了他一眼,见后面没几个幼儿,就任其爬行。豆豆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往前爬行,爬到梯子中间的时候,他还四周环顾一下,稍作休息,继续前行,当他顺利地爬过竹梯到达目的地时,他一直紧绷的小脸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又急急忙忙地跑向另一端,准备再一次的尝试。

片段二:

户外自主锻炼活动中,小班的丁丁在运输区运用各种车进行大小不一的水桶运输。一开始丁丁将小瓶水放在滑板车上拖拉着到动物医院,这样来回几次。过了一会儿,他看到同伴有将多瓶水放在滑板车上。于是,他也尝试将两瓶水放在滑板车上。结果在运输途中,一瓶水掉了下来,他没注意到。等到了才发现自己少了一瓶,他回去直接将水瓶捡起。之后,他开始使用独轮车运水,一开始车里装小瓶水,很顺利地来回运了几趟。接着,他尝试着将大桶水装入独轮车运输,一开始就歪歪扭扭地往前,到中途时独轮车倒了,一旁的教师着急了跑过去,我暗示她不要干预。看看他如何让独轮车站起来,或者是他会中途放弃。在丁丁一次次的尝试中,最终他靠自己的努力让独轮车站了起来。一旁的教师激动地给予表扬。丁丁开心地笑了起来。实际上在这期间他试图寻找教师帮忙,好几次将眼神瞥向一旁的教师。教师的无动于衷地换来了幼儿的成功体验。

三、案例分析

户外自主锻炼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材料,自我表现体验游戏过程。教师对游戏材料和玩法不做任何设计,如何玩,用什么玩,怎样玩都由幼儿自主决定。

在这两个活动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同样的户外活动,不一样的教师导引,不一样的幼儿发展。活动一中的孩子是教师的牵线木偶,是音乐的傀儡,是搭建的拷贝不走样;教师对游戏进行了结构化的设计,并进行了强化训练。当幼儿没有根据教师的设计进行走平衡时,教师贸然中断其游戏的行为让幼儿失去了运动的机会。活动二中的孩子是个体的自主运动,这个活动过程具有极大的确定性,运动游戏中充满无意学习,获得的经验是个体的零散的。教师的专业性就体现在观察幼儿的行为,分析行为所反映的发展,根据发展需要和课程目标,教师做出支持性的干预。此活动中教师的导引基于尊重,等待、后退、忍住,就是对幼儿的极大信任,对幼儿游戏的隐性支持。活动后的评价,教师导引退位于幼儿之后,让幼儿再次实践的方式还原幼儿的游戏过程,读懂幼儿玩什么,怎么玩,玩得怎么样,再做出回应,可能才是孩子需要的导引。

(一)行为观察:孩子正在做什么

教师在游戏中所观察到的事件并非都有价值。虽然在观察前我们已经确立了清晰的目标,但往往会事与愿违,呈现的观察内容与目标之间并不能完全匹配。因此,我们教师要学会提取有效的事件,聚焦有用的事实。如户外运输区小班的丁丁运用了滑板车、独轮车运输水,时不时有小水瓶从滑板车上掉落。其中一画面是当大的水桶放到独轮车时,因为重心问题,独轮车倒了,丁丁多次尝试最后成功将水运到目的地。从丁丁运输这一堆的故事中我们要提取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件就是“丁丁怎样让载重的独轮车站起来?”其价值取向:运动品质——丁丁不断地尝试,坚持的品质;运动能力——丁丁的手臂力量和协调能力在这一游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行为分析:孩子为何这样做

对于我们教师通过反复认真地听、看而提取的事件,如果不加阐释,仍不过是一些普通事件。只有发现了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并揭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才可能形成具有典型教育价值的案例。例如,片段一中的豆豆,他因为年龄小,动作发展缓慢,在平衡区当其他孩子能走过竹梯时,他仅仅是依靠爬行过竹梯,这个过程在成人看来未免无趣,但豆豆却始终乐此不疲。通过思考、交流,我们发现他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成功体验,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努力坚持的学习品质。当他获得成功的那一霎那的笑容,以及继续跑向平衡区去玩,可以看到这是孩子的主观意愿。这个事件说明,儿童游戏的意愿对其游戏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支持策略:孩子还能怎样做

完整的游戏观察解读不只是学会“看什么”以及明白“为什么”,还包含“知道要干什么”?即努力寻求并提出能支持和推动儿童游戏发展的策略。教师需要做什么?游戏的水平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但游戏的水平不是我们教出来的,是幼儿自己玩出来的,游戏是幼儿的拿手好戏,没有教师的介入,幼儿照样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有教师的支持,就能助推幼儿的发展。

1.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

如片段一中的豆豆,当教师在没有幼儿等待的时候,对其爬梯子的行为没有给予干预,豆豆就是利用这段时间反复地爬过竹梯,有了充足的游戏时间。获得了如何爬过竹梯、反复练习能不断熟练的新经验。同时我们相信他会将勇于尝试、不断练习的经验运用到其他游戏中。

2.保证丰富的游戏材料

我们要投放多功能多层次的户外锻炼材料,由幼儿决定材料的游戏功能和发展层次。材料更换的频率要遵循幼儿的游戏行为,如开放的材料——变换着花样玩,玩不腻;陌生的材料——诱发探索性行为——试探材料的特性;熟悉的材料——诱发创造性行为——实现自己的意愿。

3.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

对正沉浸在游戏中的幼儿尽可能少干预,教师介入和指导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源于观察和分析。判断教师是否有效介入,要看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是否支持并推进幼儿游戏的开展,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升发展水平。

四、启示与思考

安特斯的《儿童的权利》里提到:“请让我生长得像我,并请了解,为什么我希望生长得像我,不是妈妈认识的我,亦非爸爸所希望的我,或是老师认为应该如此的我。请试着了解和帮助我,让我生长得就像我。”

游戏中的孩子,他们期待每一次游戏的构想与探究都能得到我们的真心理解、耐心倾听与默默支持;他们的每一次游戏活动都能拥有尽兴的时间而不会被我们的“好心”所打断。教师应不要习惯性地急不可耐,请学会悠然静心的观察!不要盲目性地诊断聊表,请尝试专业理性的分析!不要迫切追求立竿见影,请转化历久弥新的期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