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在中职语文宋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31
/ 3

《课本剧在中职语文宋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毛霞飞

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00

【摘要】课本剧作为一种戏剧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产物,既保留了戏剧本身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又融入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本文拟从目前国内外对“课本剧”的研究现状出发,梳理现阶段国内外课本剧研究的内容和特点,探讨课本剧适用于中职语文宋词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空白,这为笔者探索课本剧用于中职语文宋词教学提供了实践空间。

【关键词】课本剧;中职语文;宋词教学;国外研究;国内研究

课本剧作为一种戏剧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产物,既保留了戏剧本身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又融入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将课本剧用于中职语文宋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走进词作,更深入地体味词作所营造的美妙意境及词人想表达的复杂隐秘的情感。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最后,改变了一成不变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丰富语文课的教学手段,从而使宋词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就国内外“课本剧”研究现状做如下梳理:

一、国外研究

根据文献显示,国外关于“课本剧”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国、法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在这些国家,“课本剧”被称作“教育戏剧”或“教学戏剧”(Theatre in Education,缩写为“TIE”)。

在英国,“教育戏剧”是“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英国教育改革中为突出戏剧的教育功能而作的尝试,是青年戏剧运动的组成部分。由政府资助和各地教育机构募捐支持成立TIE剧团,为中、小学演戏并担负教学任务,用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的戏剧表演,巧妙地提出各种政治社会问题进行启发教育,并鼓励儿童参加创作和演出。到80年代中期,英国的 TIE 剧团已达 30 余个。” 英国戏剧教育学者希斯考特(Dorothy Heathcote)提出了一种名为“戏剧教学法”(Drama‐in‐Education)的教学模式。

法国特别重视戏剧活动、戏剧艺术在在教学中的运用,用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培养初三学生听和说的能力时,内容规定为:“朗读——小说或戏剧中的对话、诗歌;对话——学生之间的表演,主体是限定的、具体的、已给定的共同资料为基础,进行辩论或解释性的对话。”

美国学者罗维尔•史瓦瑞尔(Lowell Swortzell)对“教育戏剧”的形式、目标和意义进行了界定,认为教育戏剧“包括在学校戏剧的一些准备之内,近来则常与非演出的活动有关,如角色扮演、即兴演出、模仿游戏等。其目标在于培养想象力、自我认识与表达、美学上的感觉与生活上的技能”。

美国国家艺术教育联席会议主持制定了《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在该标准的推动下,“目前美国的大中小学一般都开设有戏剧课程,戏剧知识已经被纳入新一代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中,而大学戏剧系的毕业生多数也都去当中小学戏剧教师了”。在戏剧课程中,美国教师往往会运用“模拟游戏与角色扮演”的教学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国内(境内)研究

“课本剧”一词于1986年首次在国内出现,之前只是以校园话剧这种戏剧样式出现在“五四”时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学生们走出教室,以时装剧、街头剧、活报剧等形式抨击时弊、唤醒民众。上世纪80年代,天津师专的吴亚芬、韩新光、王雨老师有感于中学语文教育的沉闷、死板,尝试着将语文课本中文学性较强的课文改成剧本,让学生边学边演,以加深对课本的理解。1988 年和 1989 年2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录制了大型电教系列录像片《良师益友》。1989 年 5 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由天津师专三位教师编著,由曹禺题写书名、作序的《中学课本剧》一书。在戏剧界,1989 年被称为“课本剧年”,此时课本剧活动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为教师运用课本剧进行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根据所搜集的文献资料,国内对“课本剧”的研究可以分内以下几类:

1、课本剧的内涵研究

课本剧是戏剧艺术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戏剧小品。亢世勇和刘海润主编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将“课本剧”定义为:“根据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改编排演的戏剧小品。”沈孟璎编著的《新中国60年新词新语词典》和前者的定义几乎一样,并指出“课本剧把课本内容再现于舞台,使学生通过感官更好地领会了课文的内涵。”于根元主编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对“课本剧”的定义为:“根据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某些内容改编成的戏剧小品。例如:这种课本剧以中学语文课本中一些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篇目为脚本,通过话剧、哑剧、朗诵等形式,将它们的内容再现于舞台。”综上所述,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文题都可以改变成课本剧,说明课本剧形式多样,应用范围较广。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具体的语文教学或教育教学的角度为“课本剧”下的定义。如:张丹丽在《浅析课本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中认为:“课本剧是指根据语文课本中的有关课文改编成适合于学生演出的戏剧。它力求充分表达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尽量运用原作的语言动作和主要情节,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从而在舞台上更好地体现出课文的内涵。”杨利在《中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研究》中这样认为:“课本剧是以表演为中心,把学生学习的课文改编成戏剧,用真人来营造和表现课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将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于一体的校园活动。”雷再荣与胡红萍在《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形式——编演课本剧》中则认为:“课本剧是一种融合了多种智力因素的综合性学习,它考验学生的词语能力、空间能力、视觉能力、身体动觉能力、音乐能力、评价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以及张扬个性的能力、自我表现的能力等。

2、课本剧的特征研究

    研究者们从戏剧艺术、教育教学、美学等视角对课本剧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李慧春在《教师如何编演好语文课本剧》中认为,课本剧教学包括形式新、内容新、表现新、思维新四个特点,并以具体案例进行了佐证。陈安怡在《课本剧的美学特征》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课本剧的美学特征,认为课本剧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三个:鲜明的形象特征、浓厚的情感特征以及令人愉悦的娱乐特征。傅念飞在《课本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中从戏剧与教育相结合的视角,将课本剧的特征概括为六点:表演性、直观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性与综合性。

综上所述,多数研究者都认可课本剧的实践性、创造性、主体性、审美性、综合性等特征。

3、课本剧活动的意义研究

杨利在《中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研究》中认为,运用课本剧进行教学的意义在于:可以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名著,多与名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如听说读写能力等;可以较好解决语文课课时少容量大的矛盾;便于各级学校、师生操作。罗燕在《编演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中认为,编演课本剧的意义在于:编写剧本,可以让学生充实戏剧知识,由理论联系实际;课本剧的编演评整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可以凸显学生的表演天赋,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培养情趣的重要途径。黄晓莲在《编演课本剧:对话式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认为,编演课本剧的作用有三:形式新,能极大调动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内容新,能培养学生学语基的兴趣;思维新,能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兴趣。

4、课本剧编演的原则研究

课本剧虽然有多种形式,但是编演并不能随心所欲,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编演课本剧制定了三条指导原则:忠于原著、不替代教学、不干扰教学,对原作只作一定程度的删截。菩提路小学语文教研组认为开展课本剧要忠于原作(特别强调思想教育因素),做到小型多样(有小品、话剧、造型、哑剧、配乐朗诵等等),道具简单(经济实用,学生基本能自己制作),能把文中的道理立体化、艺术化(强调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效果)黄晓莲在《编演课本剧:对话式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认为,编写课本剧必须突出体现剧本的三个特点: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人物的语言、动作要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5、学生编演课本剧时教师指导的研究

在编演课本剧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学者叶大洪认为,教师应当积极地介入到学生编演课本剧的整个过程当中,组织、合作、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具体而言应在课本剧的编写、排演和评议三个阶段中进行不同内容的指导,指导方式也要多样化,而且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宽容学生的不足之处。

学者曹丽丽认为,课本剧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在具体指导时要注意:一是在选材时提供适当的指导;二是在编写剧本时,提供相应的戏剧知识及写作指导;三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好分工,使学生各司其职,全体参与。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课本剧都有一定的研究。总体来说,国外研究较少,现有研究成果侧重于对课本剧(教育戏剧)活动目的的研究,注重实用性。国内对课本剧的研究较多,总结起来具有以下特征:

1、在研究角度上,主要集中于对课本剧的内涵、特征、意义、编演原则和教师指导的研究,几乎所有文章都会涉及其中两到三点内容,对课本剧的概念界定相对完整明晰,为本课题的展开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支撑。

2、在研究方法上,多数研究者能够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以具体的课本剧案例为依据展开论述,并附录有详细的课本剧剧本,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3、在研究内容上,很多论文对目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做了较好的调查,归纳总结了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困境,也有不少文献探索了新型古诗词教育教学法创新改革途径,为本课题提供了有力的学情支撑和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

4、在研究对象上,几乎所有论文都集中在对小说和戏剧改编成课本剧的研究上,没有涉及课本剧在宋词教学中的运用;同时,大多数研究都将小说和戏剧两种题材的课本剧改编杂放在一起研究,没有做细致的划分和专门的研究。因此,课本剧在中职语文宋词教学中的应用的相关理论尚未构建,给本课题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

本课题以四篇宋词篇目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课本剧在中职语文宋词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丰富课本剧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职语文教学方式,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许织云.课本剧与写作[M].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

[2]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年版社,2002.

[3]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大友,李又子,吴亚芬,张帆,韩之栋主编.课本剧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5]胡璐璐.课本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05.

[6]杨利.中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7]黄晓莲.编演课本剧:对话式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7.

[8]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9]朱华.高中语文课堂表演式教学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0]叶仁光.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J],2001(04):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