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1
/ 2

浅谈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付晓丽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第六中学015000

 摘要:中学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时逢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发育的影响情绪稳定性差,分辨是非能力有限,极易受到外因干扰而发生情绪波动。此时,如果缺乏教育引导,疏于管理就会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青春期;有效教学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丰富,情绪稳定性差,极易受到外因干扰而发生波动,思想行为也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中学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法律观念、道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所以,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识培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他们在今后人生中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然而,现实中我们也常常听到:“现在有学生难管、难教”的说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喜欢《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之见,愿与同仁商榷。

一、把握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阶段发展为成人阶段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女孩10—18岁,男孩12—20岁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生理和心理表现特点为:

 1.生理上是发育快速增长期。这一时期的中学生,身体发育的速度较快,身材长高了,手脚长大了,说话的声音也变了,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孩子对身体的变化感到很羞涩,性情会显得较为忧虑、暴躁、对看不惯的事较易发脾气,但他们对异性却充满了兴趣,开始喜欢关注异性,对“性”充满好奇,……这些生理上的变化都会分散他们对学习的注意力。

2.心理上是一个反抗时期(叛逆期)。青春期大多数的反叛是为了制造差异来突出自己,证明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也期待别人能够肯定其独特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是与众不同的,请不要用任何人的标准来对待我。”因此,青春期的孩子会让老师家长十分劳神,你说往东,他非要往西,常常表现为盲目自信,做事、学习凭兴趣,凭心情,认为自己已长大,自以为是,不希望别人多管束,甚至专门和家长、老师作对,以此显示自我个性。

    3. 思想上是迷茫期,好冲动。由于生活阅历浅,自制力较弱,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极个别学生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对学习失去兴趣,就会将精力和兴趣投入到玩耍、交友上,容易结识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一旦与这些人混在一起,很快就会沾染上吸烟、喝酒、上网吧、打游戏、看不该看的书籍、打架斗殴,进而发展到厌学、逃学。

二、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鲁迅说:“教育植根于爱。”关爱学生是我们做好教育的根本所在。在实际教学中体现为: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态度友善,严慈相济......。初中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使得他们变得极为敏感和矛盾,这个时期他们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与尊重。师生之间只要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愿意亲近老师,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并且信奉老师的教导,听从老师的教诲。正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与写作有很多相似之处,“工夫在诗外”是说诗人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作品上,作品以外有很多看不见的东西也关乎作品的优劣。《道德与法治》教学也是如此。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因果关系。“亲”是因,“信”是果。这个“亲”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相互亲近,互为因果。首先教师对学生展现出一种亲和力,那么,学生就会有相应的回应。教师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学生就愿意相信老师的教诲,教育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架势,是很难让学生做到“亲其师”的。学生不愿意接近老师,或者对老师有抵触、反感情绪,就不会发自内心地“信其道”,甚至还会与老师产生对抗情绪。

三、丰富组织教法,提高教学艺术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成为有家国情怀,品德优良,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我们从事教学的过程,也是在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而这些思想教育往往具有很大的难度。正如有人所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所以,老师要想让思政教育入学生的脑,进学生的心,在教学中,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是必须的,如果教师的课堂组织教法单一,就教材教教材,简单的说教,就会让我们的课堂变成:“你唱你的调,我睡我的觉。”实践表明,能让学生入脑入心的课,才是有效的教学,才能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的人生取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 恰当地选取日常生活中案例为教学增色添彩

    案例教学法生动、具体,在思政教育中深受学生的青睐,笔者建议授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尽量选择发生在校园内或者是学生身边的案例,这些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入课堂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也能够学得上心并引发深入的思考。

  1. 用好网络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信息时代,互联网平台丰富的资源为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如图片、音视频等,我们可借助媒体,丰富课堂教学案例,用他山之石攻玉,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九年级《走向世界的中国》这一课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时下热点“一带一路”,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同时,以小组朗读故事“我的一天”的方式来感受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时事热点,可以让学生多方位地去感知时事热点,同时也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收集时事热点,组织学生进行思辨讨论

    社会的发展拓宽了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他们对思想政治知识的汲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将时事热点应用到初中思政教学之中能够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动手收集时事热点方面的素材,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能够将道法课堂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会关注更多的社会现象、新闻热点,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而且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搜集的素材,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会更加积极主动。比如在学习《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这一课时,课前,老师让学生收集一些近年来我国以及他国在发展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进行展示,同时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对这些国内外的事件进行评价,学生在讲述之后,老师适时地给予一定的点评,同时让他们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演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教师可以借此把控学生思路方向,进而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且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总之,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结合初中学生在青春期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教师要多在教材、教法上深钻细研,努力把思想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整合,有效衔接。教学中多一些生活案例,避免简单、枯燥的说教,通过以案说法,案例警示,热点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理想目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2]张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文理导航 (上),2021 (2)

[3]  陈娟试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结合时事热点U].新课程导学,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