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关键举措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1
/ 4

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关键举措研究

刘志刚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 万州 404020

摘要: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由培养目标决定,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质量保障的关键举措、关键任务、学术标准都服从和服务于核心培养目标。因此在确定培养的核心目标的基础上,抓住培养的关键任务、建立严格的学术标准、完善导师制度、推进学术诚信及加强思政教育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关键举措

研究生教育质量反映了研究生教育所固有的、满足研究生个人、社会以及学科发展所需的一组特性或特征的总和。广义上看,研究生教育质量不仅指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和结果,而且包括教师、课程、科研、基础设施及学术环境的质量,同时还要看服务社会的质量。由于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以“研究”为主,其基本特性是探究性与专业性,因而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重要的特征。【1】因此,研究生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还应具有知识创新、学科发展、促进科技进步的功能。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开始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2】同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单位,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部门,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环节。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已形一套成较为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从招生环节的报名资格审查到初试和复试,到培养环节的学分要求、论文要求、考试考核及实践要求,再到毕业环节的选题、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盲审与抽检、预答辩、正式答辩,以及学位审核制度的导师许可制、导师组许可制以、学科许可制以及学业预警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但仍存在继续改进和提升的空间。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要理清主次、把握重点、紧盯关键,突出主要矛盾。换言之,质量保障必须抓住关键举措,才能找准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着力点。结合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发展导向,本文提出以下三个举措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

一、关键举措之一,确定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目标。

研究生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要达到何种层次或水准,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它决定着研究生教育后续的任务和努力方向,也体现了依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单位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它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随着培养单位的类型和级别而变化。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具体化的形式,只有明确了教育目的,高校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培养目标。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虽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性,即服务于教育目的。新时代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服务于这个教育目的,可以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总纲领为“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固然需要各培养单位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特点来制定,各高校虽千差万别,但其共同点都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创新与创造”成为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特征。【4】围绕这个核心特征,不同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也应该体现出不同的要求,如硕士要求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而博士不仅要求创新,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创新意味着对已有思维或事物的新颖改造,创造则意味着从无到有的制造新颖思维或事物。创新和创造不仅体现了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而且适应了研究生教育层次的需要。这其中既有“量”的不同,又体现了“质”的差异,符合教育的规律。

二、关键举措之二,抓住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任务。

确立了培养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通过何种方式何种途径实现这个目标,即研究生必须有目的的完成哪些指定的工作和职责来培养和成就其创新创造能力,即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任务。其关键性主要体现在,其一是研究生培养达到核心目标所必须的,起主导作用或具有主导地位,对培养创新创造能力有决定性作用;其二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创新创造不断推陈出新,直接限制着核心目标能否实现。关键任务与创新创造能力关系极其密切,是核心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

第一,恪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对科研行为有指导作用,表明了“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如学术抄袭、学术剽窃、伪造和篡改科研数据就是学术规范明令禁止的行为。因此,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是学术工作的行为和准则,是学术研究尊重客观事实的基本条件。

第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夯实专业基础。人与人之间获取的知识不同,知识结构也不尽相同。不同的知识结构造就不同的能力。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指既具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以专业为主、专博结合的知识体系构成,和对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合理、最优化知识体系结合方式。而创新能力就是在已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反复探究中出现的新思维、新见解。可见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夯实的专业基础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先决条件。

第三,增强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独立思考、避免盲从才能独辟蹊径,才能在常规问题中发现关键性节点。因此独立思考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和实现创新的起点,是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并形成独立见解的前提。独立判断又以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为依据,避免权威干扰,理性、自主的做出决策和判断,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来源。爱因斯坦曾说过,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比单纯的获取专业知识更重要。【5】

三、关键举措之三,建立严格的学术标准。

严格的学术标准体现了学术评价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研究生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社会荣誉,而且有利于保障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创新能力,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术评价必须客观、公正,且应该成为一种以人为本、充满温情的学术帮扶和激励制度。【6】学术评价结果的直接承受者,不仅包括研究生,同样包括研究生导师。因此客观公正的判定学术成果质量和水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瘴痼疾,不仅关系到激发学术活力及净化学术风气,而且对于确立科研导向和引领学术创新、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严格学术标准的建立需要考量以下几点:

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学术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学术成果的数量、质量、影响力等方面,并且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科和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学术评价标准也需要遵循科学原则,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科学、可比,避免主观评价和不当行为的出现。

其次,强化学术道德教育。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在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和学术活动等方面全面加强。研究生需要明确学术规范和职业操守,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提高诚信意识和自律能力,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第三,加强学术指导和帮扶。研究生需要得到良好的学术指导和帮扶,导师应该及时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科研方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技能和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术交流和合作也是促进研究生学术成长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应该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合作,与同行交流互鉴,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四,建立科研质量保障机制。科研管理上,制定严格的科研验收机制,对研究成果进行严格评审和监督,确保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科研诚信上,倡导科研人员诚实守信、勤勉尽责,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道德素质和学术水平。同时,加强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和处理,对严重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保障科研工作的公正和正常开展。最终实现科研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法制化,提升我国科研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四、关键举措之四:完善导师制度

一个完善的导师制度对研究生质量培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导师是研究生学术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指导者和支持者,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正确的学术指导、启发式的思考、学术交流的平台和学术背景的支持。建立科学的导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能够确保导师队伍的质量和能力水平,激励导师更好地指导研究生,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学术成果水平。同时,完善的导师制度还可以增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意识,加强科研规范和学术约束,保证研究生的学术诚信,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7】

第一,建立科学的导师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可以基于多方面的指标,包括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科研项目的承担情况、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和就业情况等。通过这些指标的评价,可以客观地衡量导师的教学和指导水平,鼓励导师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人成长。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为了激励导师更好地指导研究生,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奖励措施来促进导师的工作。这些措施可以包括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给予一些荣誉称号、提供一些额外的薪酬等。

第三,加强导师培训。导师培训是确保导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手段。导师需要接受一些业务培训、学术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导师的教学和指导能力。这些培训可以包括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如何维护学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加强导师监管。加强对导师的监管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导师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保障研究生的权益。监管和评估可以基于导师的指导记录、学生反馈等数据,以确保导师的指导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五、关键举措之五:推进学术道德教育

推进学术道德教育对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学术道德教育可以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标准,保持诚信、正直、谦虚的学术风范,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学术活动是公正、透明、规范的。其次,学术道德教育可以促进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在学术道德教育的引导下,研究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学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从而为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8】最后,推进学术道德教育还可以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学术道德教育的指导下,研究生教育将更加注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更加关注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和社会责任,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举措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学术道德教育体系。制定学术道德教育的规章制度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危害和惩处措施,确保学术道德教育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和管理,建立师德考核机制,并开展相关的师德建设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术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第二,强化学术道德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在入学教育、导师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向研究生宣传学术规范和道德规范,激发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和责任感。

第三,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测和处置。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测和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惩处,维护学术道德的纯洁性和公正性。

第四,强化学术道德教育的考核机制。高校应该建立学术道德考核机制,通过考核评价的方式,激励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促进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养提高。如通过学术道德考核、学术论文查重、学术诚信承诺书签署等方式,来监督研究生的学术行为,确保学术道德的约束力。

六、关键举措之六:加强思政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可以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具体举措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加强思政课程的建设和教育内容的更新。结合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需求,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体系,并不断进行内容更新和调整,培养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强教育内容的更新,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热议话题和重大事件,引导研究生正确看待和思考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在线教育等方式,拓展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的普及性、针对性和互动性。

第二,加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教育环节。建立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环节,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让研究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实践教育环节中,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研究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确保实践过程中的安全。同时加强实践教育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对实践教育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第三,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个性化引导。根据研究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引导,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首先,根据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提供相应的思政教育内容和资源,让研究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理念和精神。例如,针对理工科研究生,可以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工程伦理和科研诚信等相关内容相结合,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其次,通过研究生的个性化辅导和咨询,了解研究生的成长状况、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提供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引导和帮助。例如,针对存在较强价值观认同危机的研究生,可以采用心理咨询和互动交流等方式,帮助其重新审视自我、认清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第四,加强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增强研究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体现,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精神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研究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

第五,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核评价,激励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首先要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如思想政治表现、学术活动参与度、学术研究责任感、学术道德与诚信等。其次要制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制度。通过课堂测验、论文、口头答辩、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确保考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第三要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和考核结果的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鼓励和表彰优秀表现,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永红,刘润泽.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和发展逻辑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0, 41(03): 42-51.

[2]黄浩. 这十年,我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稳步迈进[N]. 中国教师报, 2022-06-22.

[3]刘铁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论新时代我国教育目的的蕴含[J].教育学报,2018,14(05):3-12.

[4]于化龙,王树齐,丹媛媛,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9,6(26):6-7+26.

[5]张卜天译.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 10

[6]陈超. 优化学术评价制度,促进学术情感交融[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6-28 (008).

[7]王文玉,陈锐.研究生更换导师制度的“休眠成因”与“唤醒路径”——基于20所高校“研究生更换导师相关规定”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No.364(03):63-70.

[8]赖雪梅.美国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22,No.355(07):88-93.

作者简介:刘志刚,男,1977年生,河北人。在读博士,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双师双能型教师,玉溪市学科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运动健康促进,教育评价。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2SKGH344)

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教改项目XYJG202106

重庆三峡学院教改项目(JGYB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