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情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9
/ 2

劳动情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路径

王爱琴

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实验小学  河北  邢台  054300

摘要: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合格的劳动能力、基本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积极的劳动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不少学校和教师已经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重布置、轻指导,重形式、轻规律,重结果、轻过程等劳动教育“失重”的现象

关键词:劳动情境;小学语文;教学路径

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意见》要求,小学要注重学生的劳动意识的启蒙以及劳动习惯的养成,增加学生的劳动技能以及增强学生的劳动光荣感。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标》将劳动课程内容设置为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任务组成。将劳动课程内容细分,明确各阶段的具体任务与要求。长期以来,国家对劳动教育高度重视,还发布落实劳动教育的各类文件,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各阶层以及各学段学生充分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各学段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教育的实践技能,提高社会劳动积极性。使青少年珍惜劳动成果,学会劳动,热爱劳动;让社会传播积极的劳动精神,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

一、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全面。部分家长及学校认为劳动教育只是普通的劳动,实际上劳动教育并不只是单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具体包含家庭生活活动、职场上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公益性活动、学习中与各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实践活动与智慧活动。劳动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定义,不再仅仅指生产劳动,还包括了实践劳动、体力劳动、智慧劳动等,而学校和家长也应该意识到让学生进行简单劳动的重要性,让学生进入社会,做一些简单的公益活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二、劳动情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路径

(一)巧用习作指导,塑造劳动习惯和品质

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劳动教育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劳动,学生在展示会上“秀”劳动,评价时“背”劳动,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机会,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努力规避劳动教育的空壳化、形式化、娱乐化及知识化的现象和倾向。仔细研读,许多习作指导也可以成为语文教学融合推进劳动教育的好素材,有助于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并能用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学习本单元内容时,教师要在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关注单元活动的设计,为习作教学做好铺垫。借助常见的豆子发芽、种养绿植、养小动物等内容布置劳动实践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多种感官观察的方法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尝试在观察中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等,发现观察对象的变化。相信有了这样的劳动实践体验,学生对于连续细致的观察、准确生动的表达也会有更加准确的理解,下笔自然可以生花。当然,这种写作不单纯是写作训练,而是对学生劳动习惯与品质的深化过程。习作要求学生能够“我手写我心”,表达真情实感;真话、实话从哪里来?源于真实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写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合劳动实践活动开展的写作过程就是寓教于乐、寓学于趣,这一切都在为学生习作表达搭台子、指路子。

(二)借鉴“小先生制”,培养劳动能力

敬其师,效其行。小学生对教师有着仰慕之情,如果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也来当小老师,形成学生教学生的新模式,是对以教师为绝对主导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改进。教师可以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选出班级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指导他们根据课文主题,收集教学素材并制作成学习任务成果集,向全班同学讲授相关的劳动文化。例如,二年级下册《二十四节气歌》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制作一份任务清单,主要包括:(1)选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节气,收集自己和家人过这个节气的照片、视频和文字介绍;(2)请家长协助,在网络上查找不同地区人们过这个节气的相关劳动习俗;(3)模仿过这个节气时的劳动场景,与家人一起开展相关的劳动活动,拍成照片记录下来。教师在提出任务之后,既可以指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完成任务,也可以交给有探究兴趣的学生去完成。对于高年段而言,教师可以把“小先生制”的运用从个体扩展到小组。学生自由组成任务探究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群清单,共同探究劳动活动,然后呈现劳动结果。比如六年级上册《竹节人》的教学,教师出示制作竹节人的材料和范例,然后提出任务群:(1)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与同学合作,对材料进行加工;(2)与同学们合作,完成至少一个竹节人作品;(3)根据制作经验,手绘竹节人制作步骤图;(4)尝试收集其他可替代材料,制作不同样子的竹节人。学生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一起探讨材料的加工技巧,分析制作的步骤,研究生活中的劳动材料,最后展示劳动成果,任务群学习极大提升了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劳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育人观念,进入“以学生为中心”的劳动新场域中,以学生的劳动经验来影响同伴,用学生的劳动成果来激励同伴。

(三)语文教师开展多种语文阅读教育的形式,发挥创造性思维

挖掘语文课本中的教育元素,利用多种方式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阅读教育。串联说、读、写三大板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堂理解劳动内涵,感受劳动之美,学习劳动精神,从而达到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注重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阅读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语文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开创多种语文阅读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养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阅读课文后的感受,就生活经历而言,举例说明自我劳动过程的幸福与快乐。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感知劳动乐趣,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又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小学生的语文习作存在许多“虚”“空”“假”的问题,这些不良现象源于习作训练脱离生活实际,学生缺少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过程,凭空捏造出来的习作内容自然苍白、索然无味。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体验探究中感悟、积累,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将劳动感悟落实到生活经历中。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安排读书交流、朗诵以及演讲等形式多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劳动具有更深刻的认知,丰富情感体验。

结束语

“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只要我们每位教师潜心研究、用心琢磨、巧妙整合,在语文教材中挖掘梳理劳动教育元素,在语文学科中融合渗透,增加动手实践环节,最终定能实现语文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同生共长。

参考文献

[1]马科垣.对“劳动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再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2022(24):36-38.

[2]于婕.小学语文课程实施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2.

[3]吕敏燕.劳动教育在统编版小学语文阅读课文中的渗透及其教学策略[J].林区教学,2022(02):74-77.

[4]孟媛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1(29):69-70.

[5]杨灵芝.小学语文中劳动教育的渗透意义及策略[J].课外语文,2021(2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