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介入术后患者护理工作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9
/ 2

急性心梗介入术后患者护理工作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

盛洁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梗介入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心梗介入治疗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22%,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2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两组患者的CI(心脏指数)、LVEF(左室射血分数)、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标,观察组的各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明显改善心梗介入治疗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恢复。

【关键词】急性心梗介入术;护理工作;康复护理模式;效果

心肌梗死又叫作心肌梗塞,就是患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其冠状动脉发生闭塞或血流中断,最终使心肌由于严重持久地缺血而出现坏死。临床症状主要为心力衰竭、发热、心绞痛、心律失常、烦躁不安等。该疾病的发病特点是比较急、病情比较重等,一旦发病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否则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兴方法,介于内科与外科治疗之间,就是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在人体的血管与皮肤上做几毫米的微型通道,在影像仪器的辅助下,对病灶部位进行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迅速将梗塞的冠状动脉打通,而且效果非常明显。但是,要想最大程度地提升治疗效果,还要采取合理的护理方法[1]。本实验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心梗介入治疗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心梗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心梗介入治疗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2.32±2.25)岁。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2.36±2.24)岁。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实验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具体内容有:指导患者根据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定时进行常规检查,比如,测量脉搏、血压、呼吸等。对患者进行常规的饮食指导,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1.2.2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第一,评估:在介入手术治疗之后,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与心理状况,按照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康复护理方案;第二,康复运动:术后第一天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远端肢体可以进行踝腕非阻抗运动。指导患者采取腹式呼吸,每次5min,每天3次;术后第二天,让患者在床上练习坐起与肢体阻抗运动。术后第三天,辅助患者进行站立训练,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康复强度与时间;术后第四天,辅助患者在病房中进行步行训练;术后第5~6天,让患者继续练习步行训练;术后第七天,可以开始练习上下楼梯;第三,康复操运动:术后第二天,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手部康复操;术后第三天,在康复师的指导下,练习康复操,示范并指导患者完成相应的动作;术后4~7天,鼓励患者独立完成康复操训练,并由护理人员进行全程监督。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主要有心律失常、肌肉萎缩、肺水肿等。在护理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心功能指标包括:CI(心脏指数)、LVEF(左室射血分数)、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平方差代表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率代表计数资料,进行x²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22%,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2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

分组

例数

心律失常

肌肉萎缩

肺水肿

总发生率

观察组

45

1(2.22)

1(2.22)

0(0.00)

2(2.22)

对照组

45

3(6.67)

3(6.67)

4(8.89)

10(22.22)

x2

6.154

P

0.013

2.2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

分析两组患者的CI(心脏指数)、LVEF(左室射血分数)、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标,观察组的各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分)

分组

例数

CI

LVEF

LVEDD

对照组

45

2.08±1.03

40.16±2.16

64.25±3.36

观察组

45

2.93±2.12

48.19±2.48

57.23±3.11

t

2.419

16.379

10.286

P

0.018

0.000

0.000

3讨论

在临床中,心梗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一般情况下,患者会伴有胸部剧烈与连续性的疼痛。心梗在严重时,还有可能有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使患者面临死亡的风险。在心梗的治疗中,最常使用的治疗方式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闭塞的血管,使患者的心肌供血逐渐恢复正常

[2]

患者在手术治疗后,一般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此来巩固患者的康复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当前,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对比常规护理方式,这种护理方式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为患者制定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案,在康复医师与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使患者能够更快康复。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可以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帮助患者早日恢复生活能力,以此来调节患者的心功能,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3]

在实验中,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心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的各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明显改善心梗介入治疗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梅芬.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05):50-52.

[2]汪小宇,祝秋萍. 急性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运动康复教育思维导图的设计与制作[J]. 护士进修杂志,2021,36(16):1500-1504.

[3]马艳丽,范勤琴. 全程介入护理在恶性肿瘤伴急性心梗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PCI治疗中应用及对不良反应、术后康复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2020,26(06):97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