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在未成年人中违法犯罪现状的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3

留守儿童在未成年人中违法犯罪现状的调查研究

肖富林,指导老师:万顺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8

摘要: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中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虽出现了年轻人返乡的趋势,但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孩子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依旧在农村里是普遍的现象,爷爷奶奶们由于溺爱孩子或因年龄过大管不起,再加上青春期后孩子的叛逆心理,他们为了表现非凡就对任何事务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通过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开始出现打架、盗窃、性侵害等危害社会的行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若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对社会治安及稳定埋下隐患。因此我们要了解留守儿童犯罪的成因,分析其犯罪特点,寻找防治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制止留守儿童犯罪。

关键词:留守儿童犯罪 特征 犯罪预防

我国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中国留守儿童2021数据统计图显示,目前全国留守儿童数量是902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可能会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处理好留守儿童犯罪是我们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今留守儿童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犯罪出现低龄化

2019年两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报告表明对于应当依法从严惩戒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019年批捕29350人、起诉39760人,同比分别上升4.4%,被缓刑和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在近3年中分别为18.4%、14.5%和5.6%,其余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等刑罚,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也有出现。1在我国对十四岁以下人是不用予以刑事责任追究的,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并且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这就可能会导致其行为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可能做出更加恶劣的行为。造成这样扭曲的人格,一方面跟爷爷奶奶的溺爱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跟长期缺乏父母的教育有关。一个人从刚开始的不良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变成了不良行为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近几年的案例显示留守儿童初次犯罪的年龄逐渐成低龄化趋势。

(二)受教育程度不高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对他们教育陪伴缺乏,或者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或者家里经济条件无法支撑他们读书。导致他们较早的辍学,没有良好的教育更加导致他们法律意识淡薄,不能认识到什么是犯罪和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并且不能明辨是非,分不清对与错,就会容易养成许多的不良习惯,因此在留守儿童犯罪中绝大部分是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脱离学校的约束后,因为年纪小又找不到工作,在家里无所事事,从而变的肆无忌惮,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2010年2月四川成都商报道成都中院少年法庭就该庭审理的38件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分析总结后发现,辍学的留守儿童犯罪比例竟高达93%而在江苏省法院2010年审理的留守儿童犯罪的112件案件中,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约占90.20%。2多地区的事实表明,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而中途辍学的辍学留守儿童犯罪的比例明显超过未辍学留守儿童。受教育程度不高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跟社会人员混在一起,形成盲目跟风,甚至被教唆去犯罪 ,而第一次犯罪尝到甜头之后,便会经常性的去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教育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道德方面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三)群体性特征明显

绝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叛逆,不听话是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而长期处于这种缺乏爱的环境里,往往自我封闭,更愿与年龄相仿,状况相似、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表现为同学,同村人甚至是亲戚形成一个小群体。彼此把朋友的友谊看的格外重要,便常常成群结队的出现,这也是为了寻求心中的安全感,年龄小且遇到事情又冲动,打架斗殴的事情时常发生,一两次的“胜利”,便会对这个小群体产生归属感。结伙作案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惧感和孤独感,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个犯罪小团伙。

(四)财产型犯罪居多

留守儿童其生长环境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父母常年工作在外,爷爷奶奶的溺爱导致他们养成花钱大手大脚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盲目跟风学会抽烟,打牌等不良嗜好,常常出入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零花钱用完之后就想尽一切办法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去“挣钱”,根据在乡镇派出所走访调查发现发生较多的案件便是盗窃,且受害对象为弱势群体,比如一些独自在家的老人便会趁机下手。同时也会以收 “保护费”的名义欺负低年级同学。留守儿童犯罪中侵财类案件大多数就是盗窃、抢劫、抢夺,一旦遇到反抗,就会诉诸暴力,所以犯罪多为侵财类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管理层面的支持不足

迫于生计的需要,许多家长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走向城市里打工,但是很多城市的户籍制度受限,孩子必须在户口所在地上学,这就导致了亲情之间产生了距离,隔断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使得孩子在年小的时候没有父母的关怀。政府的预防管理机制也没有具体落实到位。没有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在预防留守儿童犯罪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主动去了解掌握辖区内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被这个社会孤立的心理认识,性格发生变化,最终可能会走上错误的道路。当留守儿童犯罪之后,也没有开展心理辅导,疏通心理上的障碍,导致犯罪一次又一次的发生。

(二)学校教育存在问题

学校一味的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始终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却没有去认识到给学生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学生只掌握了学科知识,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让学生的知识面全面发展,在中学阶段学生不能接受到学校系统的关于法律法规、道德观念的课程,自己更加没有时间和意识去学习相关法律和道德知识,在上大学前还是一个法盲,因此就会因为法律意识淡薄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部分老师教育方法也欠妥,只去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成绩差的学生直接简单粗暴的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状态和内心真正的想法,没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而让学生觉得自己真的是一无是处,当学生在学校受到的伤害便会在校外做出出格的举动和行为。

学校老师缺少与孩子家长之间的沟通,没有了解到学生家里真实的情况,对一些家里特殊的孩子就无法做到特殊的关照,学生就可能会错误的认为自己被老师边缘化,老师不喜欢自己,甚至是讨厌自己,由于年级较小,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观,就可能会因此怀有一种报复心理,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家长自身存在问题

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呈现出过于严苛和过于放任两个极端,留守儿童家庭的父母教育表现得过于严苛。奉行棍棒式教育,要求孩子惟命是从,一旦成绩没考好就会时常遭到打骂。相反的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常常放纵和溺爱他们,当他们做错事情的时候非但没有及时的制止反而会安慰他们这件事情不严重,导致孩子没有一个正确的对错观。有调查研究表明发现,很多家长根本不与老师联系了解留守儿童在校表现,由于外出打工去开家长会便显得更加不可能,多数不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干什么有什么样的好朋友,有超过三成的留守未成年犯表示,如果犯罪前父母对自己有更多的关爱,有更多的时间陪陪自己聊天,自己就不会实施犯罪行为。父母对孩子的性格、习惯、品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与自己父母长期是分开的生活状态,其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陪伴成长环境中,无法享受到完整的家庭人格教育,与父母没有更多情感之间的交流,留守儿童的心里话没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导致孩子出现了一些心理、认知和行为上偏差。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郁闷情绪会让他们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不肯与别人交流,最终导致心理上出现问题。家庭教育的缺陷是留守儿童犯罪的重要原因。

三、预防留守儿童犯罪的发生的措施

(一)政府层面

政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体干预责任要加快改革,以户籍制度为中心,让外出打工的家长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不再有制度上的障碍。让他们能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提供政策上的便利,使孩子能够和自己的父母在工作的地方一起上学,一起生活。基层政府利用政策倾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利用招商引资等项目工程,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农村就业岗位,使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减少留守儿童人数。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犯罪这一问题。让孩子离自己的父母近一点,感受父母的温暖,感受亲情,让孩子从小就成长在充满爱的环境里。

完善留守儿童犯罪人纠正制度,避免犯罪人屡教不改,多次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况。学者吴宗宪认为“矫正”一词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且未成年犯罪人矫正是犯罪矫正机制中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善有利于阻止其向成年犯罪转变、轻微犯罪向恶性转变。3公安机关实施惩罚和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规范他们的错误行为。对留守儿童犯罪问题要实施分层次、分级别进行处理,切忌“一刀切”式执法,做到执法有温度。孩子因为一些不良习惯或者可以改正的不好行为进入派出所后,一定要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为其普及法律知识之后再让其回家。尽可能的不出现多次重复犯罪。

(二)社会层面

个体存在的环境对个体时时刻刻都产生着影响,而且在形成一定的积累后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对个体的成长的塑造一定要关注其成长的大环境,社会环境的氛围、习俗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对未成年这个特殊个体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4公安机关努力为学校周边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净化学校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确保学校附近的网吧、KTV、游戏厅一人一证原则,严禁未成年人入内。网吧这些娱乐场所对未成年人充满着各种诱惑,加上他们的好奇心重,辨别是非的能力弱,极容易步入犯罪的歧途。公安机关严格把控娱乐场所的设立,经验并且做到不定时的抽查,一旦发现违法经营的情况,严格处理。剔除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不健康因素,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引导非政府组织加入。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加入。大学生拥有广阔的知识面,在校初高中对大学生也会比较崇拜,再加上年龄相近,可以更好的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这些留守儿童也会更容易接受,所以大学生可以在这一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通过志愿者下乡、大学生下乡计划等形式,建立固定的“一对一”帮扶,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

(三)学校层面

学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社会行为规范,引导学生的重要场所,应摆脱传统功利思想,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全方面培养教育。农村的教育资源比较短缺,师资力量表现得尤为不够,提高师资力量,加强对老师全方面的考核评比,提高学校老师的综合素质。

学校老师同时也要多和家长多沟通联系,当学生思想上出现了不对的苗头的时候,就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汇报孩子的思想情况,学校老师应该和家长联手起来建立这一道预防机制,对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关怀制度随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减少产生厌学情绪的可能性,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起到一个帮助作用。

进行学生全方面培养教育,如心理教育,法律教育、青春安全教育。定期开展普法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始终对法律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让法律知识转变为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

改变传统功利思想,不能片面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成绩和个人的品质之间直接相挂钩,学生成绩不好的时候更要鼓励与支持,不能对他进行精神上的打击和语言上的侮辱,应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怀,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点,使自己被需要,使其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

(四)家庭层面

留守少年就像是一棵树,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园丁陪护的树是不可能健康的,没有修枝剪叶的树也是不可能直的,一个母亲,能胜过一百个教师;一位父亲,能超过一百个校长。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至关重要性。

从家庭的监护来看,父母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肯定是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的,既要重“养”也要重“教”,多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真正深入地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思想、学习等详细情况,多沟通,多引导、多教育、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父母的管教对于孩子的犯罪预防是最为有效的。

父母或者其他的临时监护人也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成绩,不能唯成绩论,不要因为孩子的一次考试失利就对孩子进行打骂,多体谅和关心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注意教育方法,不要还一直保留传统的观念,“棍棒底下出孝子”也已经彻底成为过去式了。

父母需要做好带头作用,塑造一个好榜样,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子女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家庭是一个孩子人生当中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预防留守儿童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充分发挥家庭对一个孩子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

结语

留守儿童犯罪是整个社会需要重点和持续关注的问题,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预防留守儿童犯罪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如何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犯罪,如何切实保障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是世界各国在现代法治社会都需要深入研究的一项长期性课题。政府要起引导作用,增强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支持,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全方面培养。家庭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预防体系和留守儿童犯罪预防机制。以达到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犯罪,让祖国的“明天”更加茁壮成长,早日实现中国梦。

本文系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留守儿童在未成年人中违法犯罪现状的调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