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浅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3
/ 2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浅探

叶伟俊

湛江机电学校 

摘  要: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共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三全育人”目标。通过对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剖析论述,探索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并对课程教学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师在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创新教学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思想要素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实践通识课程教育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政治方向,深入吸收和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元素,在教学课程中通过教学方案和改革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学教结合”,这是个系统的工程,因此课程思政既不是增加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既不是在教学中对专业课程、教学环节方面增加思想政治内容进行加加减减,而是以专业课程为教育载体,发挥专业课程育人职责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政教育融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全过程,通过“课中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实现立德树人。

(二)课程思政教育不忘初心回归本质

立德树人理念自古有之,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德育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内涵。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立德树人。孔子的立德树人模式是知、情、意、行亦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强调道德居于首位,先要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平,才学习文化知识。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的教育方法,启发诱导学生。他倡导“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是一种乐事。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体现了德行在先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就是回归教育的本质。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从课堂思政教学抓起,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中心环节。

(三)课程思政是学生能力再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力军。培养人就要从源头上更好的发挥育人的价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定位从单纯的“播音员”中要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参与者,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课程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价值塑造挖掘,对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要与专业岗位教师的专业素质相结合。从课程建设的层面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几个建议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课堂效果为原则,加强各门课程的思想元素资源挖掘,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同向同行,相得益彰。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学生成长为目标,不能只想着教师完成任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要从学生学情分析开始,找到学生的需求点,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学设计。

(二)教学环节上注重预设

授课时,结合知识点,润物无声导入经典案例,比如:我在讲授网站安全课程内容时,在教学设计中将网站安全塑造融入在知识体系中,通过网警抗击外国黑客势力的斗争中涌现的好干部事迹将思政元素导入,实现塑造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价值观。通过案例情境,引导、启发学生结合实际感人事例,凝练新知,领悟事例中的正能量,并通过教师的正向引导、价值引领及总结提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三)实施环节关注切入点

结合新闻资讯,与时俱进。做课件、动画、视频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把科研动态引入课堂,以行业现状、热点问题等与专业知识的交叉作为切入点,比如中国制造、互联网、人工智能、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成果等,还可以通过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唱歌方式自然引出并加以引申。比如《国家》这首歌曲里描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通过唱歌油然而生热爱我们的国和家,小家才会幸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激励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努力学习,为将来参与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总结环节进行提升

知识点总结时善于在总结中零星契入与课程相匹配的优秀文化、民族地区文化特色等以多種方式融入教学,以传承、保护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激励学生参与积极参与知识的查阅,使学生耳濡目染。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国古诗词等,配合赏心悦目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引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保护、传承的迫切性。

(五)练习环节精心设计

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除了在课上抓住机会融入思政教育外,还应精心设计与课中课后相匹配的教学内容进行练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教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教师巧妙结合在线网络平台、云课堂、网络资源、手机、多媒体等信息化途径,采用座谈、网络、考察、调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激发学生主动对知识的索求,以此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

(六)思政元素融入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

课程思政是随课程教学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课程+思政的教学,即课程思政应有机、自然、贴切地实施。思政元素融入要精心进行设计,从学生学情分析入手,思考如何自然融入,有效融入,系统融入。应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所惑,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找准学生兴趣点和切入点,及时传道授业解惑。比如讲述《网页制作课程》中关于中“关键词搜索”这个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新冠疫情”事例进行拓展说明,疫情发生后,在全国各地迅速响应的同时,中国大地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惊人的中国速度,医疗人员、警察、志愿者等一线工作人员在生死攸关面前表现政治素质坚定的中国精神,这一切都是对党忠诚,坚定信念,体现了爱国主义,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中国精神,结合感人事迹的讲述,激发现代学生的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结语

教师既要立足课程资源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又需从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学生微环境入手,加强思政转化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课堂,在教学中不仅关注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应有的温度,利用“课程思政”隐形教育力量进行深化和拓展,提高育人能力和实现立德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李薇.“三育三全”模式:新文科背景下高职文科类课程思政的探索

[2]张方方.课程思政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理论.人民网

[3]楊丹阳.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