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6
/ 2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李珊枝

武汉晴川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4

摘要: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学科,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以及渗透力和支撑性等特点,对于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应该说才刚刚起步,本文讨论了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力图使高校能为学术界和产业界输送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创新人才;人工智能;高等学校

一、人工智能人才需要分析

从行业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引擎。

从行业薪酬来看,数据显示,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薪主要分布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及部分内陆省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及杭州的薪水位列第一方阵,月薪在1.8万左右;苏州、南京、广州及厦门位列第二方阵,月薪在1.4万左右;其他沿海及内陆省会城市,如成都、重庆、长沙及济南等位于第三方阵,月薪在1.3万左右。

总体来看,人工智能产业在我国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从业者的薪酬也相对较高,职业发展空间较大。

二、人工智能学科特点

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规律,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并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信息系统。其学科知识内涵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它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涉及的学科知识内容包括认知科学、数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不定性论、仿生学、社会结构学等。近十年来,随着因特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泛在感知数据和图形处理器(GPU)等计算平台推动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幅跨越了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知识问答、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瓶颈,人工智能发展进入爆发式增长的新高潮。与以前的劳动工具相比,人工智能的进步使它可以对人类大脑进行模拟,代替以往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使我们转向更有意义、更加困难的新目标。当前,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辅助工具,在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扩大能力和提高人类改变客观世界的效率方面的应用场景已不再少见,在工业制造、安防、交通、医疗、教育、农业等融合应用中体现超过人类工作的高效率,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就是新工科的典型代表,是对传统各行各行升级改造的有力工具。人工智能必将成为未来社会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三、人才培养修订建议

1、加强“人工智能”内涵的领悟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施工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可多次邀请了省内外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地方信息技术相关企业负责人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几易其稿,最终完成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要求:一是培养目标应体现应用型人才实现的三个维度要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方法;智能构造能力;构建“人工智能”+ 行业解决方案能力,此外,还应具备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高阶能力:从事智能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与开发的专业能力,以及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地方企业、政府治理、医疗、教育和其它业务管理技术领域从事人工智能项目的应用与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起支撑作用。二是人才方案要高度凸显产教融合教学环节,创新实施方式。产教融合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与行业专家协同教学、短期集中授课两种教学方式,协同教学不仅锻炼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而且充分借鉴、吸纳了行业教师工程实践的教学经验。短期集中授课采用项目驱动方式,如:基于PaddlePaddle 项目实战、自动驾驶规则学习与模拟等课程,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三是人工智能专业特色建设。主要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来体现。毕业设计选题圈定为“智慧”+领域范围,主要落地在地方经济发展重要领域,如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安防等等,体现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改造、提升功能。除此之外,要求毕业设计环节行业导师全程参与,共同完成毕业设计培养环节。

2、建立校企联合和产学融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实践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落实“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的要求,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以产业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一起制定基于项目驱动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此教育模式下,进行“准员工式”的学习任务和实践任务安排,以真实的实践项目、真实的项目经历、真实的工作压力和真实的工作机会为核心特色,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根据学生和企业对实践过程的反馈,优化课程体系,改进和细化教学内容和实践方案;根据前沿新技术及人才需求的改变,把握产业发展对工程人才要求的动态变化,动态更新实践项目案例,实现工程实践能力与新经济下的技术需求接轨。

3、建立校企联合的人工智能方向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探索开设前沿课程、综合性课程和问题导向课程,面向新工科建设要求,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建设理念,让学生参与课程的建设过程,创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参加由教育部主导企业资助的产学研项目建设,特别是创新创业类联合基金项目,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在项目中边学边做,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技术竞赛,以赛促学,边赛边学,在竞赛中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沈春玮.高职院校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08):155-156.

[2]万艳.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6)132-133.

[3]姚玲.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升级表征与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9(0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