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语专业法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6
/ 2

高校法语专业法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创新

张妍

天津师范大学   300387

一、指导思想

外国文学课程是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是学生了解世界文化与文明的窗口。外国文学蕴涵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并融入对于我国文化与文明的思考,在批判中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提升审美。法国文学课作为专业基础课,是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之一,教师要在跨文化视域中融通中外,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 9 月的全国教育大会和 2019 年 5 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做了讲话。2020 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校课程思政由此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课程思政的教育观,要把思政的内容和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需要努力挖掘教材中与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关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引导其建立起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树立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将课程思政与外国文学的教学改革有机融合,才能够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使外国文学课程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当明确了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才是对“立德树人”这一培养目标的身体力行。

二、教学实践

《法国文学》课程是天津师范大学法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学科基础课,面向法语专业三年级的本科生开课,共64课时,4个学分。课程系统地介绍了自中世纪直至 20世纪法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了自法语诞生后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课程将法国文学以世纪进行划分,同时兼顾文学体裁、流派、思潮的区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进行价值升华和价值引领。针对目前法国文学教学中的问题,结合课程思政改进策略,笔者总结了以下在教学实践中的要点。

  1. 法国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在阅读文学文本的同时,共同探讨其主题、情节、人物塑造、意象和象征等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思政才能开展有效的思政教学结合法语课程生的情况深思考课程思政围绕教学思政挖掘课程思政教学思政教育穿于课堂教学教学生自觉值观例如,在讲授十七世纪法国戏剧家高乃依的《熙德》时,主人公堂罗迪克在面临荣誉和爱情的选择时矛盾心理,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素材。在阅读了细读文本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课堂小讨论:爱情至上,还是家族乃至民族甚至国家的荣誉为尊?在个人和家国命运面前,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选择?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还列举了大量的历史实例,最终得出了民族和国家的存亡高于个人利益的结论。
  2. “比较出鉴别”,将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内容进行比照和对比,使学习者对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比照对象有新的认识,进而培养思辨能力国文学课运用对比方法进行教学尤为必要教学时引入中国文化与文学进行对比式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外国文学的特点与审美,同时对中国文化与文学也会有新的认知。教师可选择典型案例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并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引导学生探讨某种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对比我国文学与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对整个人类历史的贡献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在讲授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时,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十九世纪中叶封建贵族逐渐没落,资产阶级逐渐掌握权力的时代背景。在社会结构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大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时代的缩影。结合中国20世纪初,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军阀割据的历史背景,可以找到《死水微澜》、《阿毛姑娘》这样一批和《包法利夫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在社会剧变的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性格、思想、命运都会有怎样的变化特点。学生通过这次热烈的课堂讨论,不仅加深了对中、法文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对两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解读。
  3. 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对课前、 课中和课后进行全局统筹,多项措施并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评述写作和教师反馈对于法国文学课的育人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课前一周教师会通过超星学习通发布即将讲授的文学作品的几个核心问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查阅资料和思考,涉及情节概述、文本分析、文学术语和理论等。同时,学生可以在微信群中随时对教师提问,或和其他学生探讨遇到的问题,并完成问题的回答。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解答课前问题的形式带领学生细读文学文本,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文学作品对人格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影响。从评述内容上看,学生对文学阅读和文学研究产生了兴趣,不仅尝试用文学批评方法评论作品,而且也开始关注文学的现实意义。课后,学生修改回答问题的答案并以一篇评述短文的形式提交作业,教师精选学生论文作为课论对象,在分享学生论文时,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

三、学生评价和课程反思

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提交了匿名文字评价,体现出了文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互促进,对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改进具有启发意义。学生评价中,有些提及语言能力的提升,有些涉及学科文学文化常识,还有些提到课程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评价反馈反映出,他们通过本课程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在对中西方文化价值观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学生的文字评价肯定了课程将价值塑造、文学知识素养和语言能力三者结合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课程虽然试图加深学生对法国文学的理解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特别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可能限制了表达,使讨论不够深入。因此,本课程可适当地进行双语教学,以便更切实有效地对学生的思政加以引导。另外,还需深入挖掘法国文学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知识性和人文性,提升时代性和引领性。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01)

[2]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3.

[3]王卉,杨金才.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外语学刊,2021-06

[4]阿婧斯.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法探析[J].语文学刊,2022-08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2020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法语专业教学中法国文学课程思政实践与创新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第三批“课程思政”系列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法国文学)

作者简介:张妍(1980—)女,天津人,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法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