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高素质专业化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4
/ 2

新时代高校高素质专业化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研究

王帅

天津商业大学  

摘要: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是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面临职责定位不清、教育培训不佳、考核评价不准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党委应理清职责定位、完善教育培训、规范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提高专职组织员履职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发展。

关键词:高校;专职组织员;党的建设

高校是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聚集地,新时代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专职组织员主要负责高校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专职组织员队伍为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提供重要的队伍保证。

一、高校组织员制度发展沿革

198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加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首次要求高校“建立组织员制度,可以从教职员的党员中选择一些适合做这项工作的同志做兼职组织员,协助学生党支部做好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199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县(市、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通高等学校中设置组织员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高校可配备专兼职组织员,并对高校设置组织员的任务做了说明。

200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提出党委建制的院(系)党组织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组织员。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提出“选优配强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专兼职组织员。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2名专职组织员……党支部书记、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和组织员都要承担起培养教育的责任”。

高校组织员制度是我们党不断摸索总结,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加强高校党员发展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要坚决贯彻执行、不断完善发展。

二、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职责定位不清

一是岗位设置不健全。目前还存在部分高校二级党组织缺少专职组织员。岗位工作由办公室行政人员或者辅导员承担。高校专职组织员工作内容专业性强、政治性高,由其他行政人员替代专职组织员,工作质量难以保证。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专职组织员岗位,但是还要兼任人事秘书、教学秘书、科研秘书等。专岗不专责,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工作效果。

二是主责主业不聚焦。部分高校专职组织员岗位职责过于宽泛、岗位内容过于繁杂。专职组织员要负责保密工作、网络舆情工作、安全工作、工会工作等,偏离了党员发展、教育、管理这条“主线”,分散了精力、降低了履职效果。

三是协调机制不畅通。专职组织员与组织委员、支部书记、辅导员等工作内容有交叉,部分高校党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错位、缺位、越位等现象。

(二)教育培训不佳

一是教育培训缺乏系统性。对专职组织员开展的教育培训多是针对日常工作的专题培训,缺乏针对专职组织员岗位特点设计的培训体系和培养方案。

二是教育培训内容不够多元。专职组织员的培训包括理论知识、业务知识等多方面。部分高校对专职组织员培训时重业务轻理论,结果工作技能提升了,政治素质却没有明显增强。

三是教育培训针对性不足。专职组织员队伍的年龄、工龄、学历、工作经历、学科背景等存在较大差异,部分高校在开展专职组织员培训时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分类培训。

四是培训形式创新性不够。目前高校在开展专职组织员培训时多采用传统的集中授课方式,缺少体验教学、情景教学、案例解析、互动交流等。

   (三)考核评价不准

一是考核主体不明确。部分高校对专职组织员考核是由二级党组织组织,与其他行政人员同时进行。部分高校党委组织部负责对专职组织员进行考核,举行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考试、年度述职等。

二是考核内容不清晰。高校专职组织员的工作既有可以量化的内容,也有不可以量化的内容。对党员发展情况可以比较直观的进行评价,而对于党员教育管理效果很难评价,另外对专职组织员自身理想信念、政治素质、工作作风等的评价也比较困难。

三、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路径

(一)理清职责定位

一是配齐组织员岗位。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重视专职组织员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保证人员配备到位。

二是明确主责主业。高校党委组织部和二级党组织要明确专职组织员的工作内容,划定职责范围,保证专人专责专岗,使组织员有足够精力和时间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

三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二级党组织要充分研究专职组织员与组织委员、支部书记、辅导员等人员的工作衔接,建立定期沟通协商机制,探索形成事件处置流程并固化下来。

(二)完善教育培训

一是构建系统化教育培训体系。高校应该针对专职组织员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时期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和专职组织员的个性化需求,适时组织安排包含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的培训体系。岗前培训应注重专职组织员日常工作的开展,对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进行详细解读,对党中央精神、高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进行详细诠释,保证专职组织员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融入工作角色、顺利开展工作。在岗培训应注重专职组织员政治素质增强和工作能力提升。既可以校内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辅导,又可以有计划地选派专职组织员到兄弟院校实岗锻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理论学习、能力素质锻炼,保证专职组织员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

二是拓展多维度教育培训内容。高校要根据专职组织员的履职要求,拓展以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为主线的多维度教育培训内容。理论知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以党中央精神、党建工作文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高校党代会精神、高校年度工作要点和党建工作要点等为核心。业务知识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举行发展党员工作实务、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党费收缴和使用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三是提高教育培训针对性。高校要根据专职组织员队伍的年龄、工龄、学历、工作经历、学科背景等方面的特点,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既可以单独面向专职组织员开展培训,又可以同二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书记培训、党务干部培训等相结合进行联合培训。

四是丰富教育培训形式。高校可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专职组织员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除此之外,依托在线培训、干部学院、培训中心等,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增强情感融入、提高主观能动性。

 (三)规范考核评价

一是明确考核主体。高校专职组织员是在党委组织部的领导下,在二级党组织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因此对专职组织员的考核,应由党委组织部牵头,负责理论知识、业务知识的考核,同时二级党组织要对专职组织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考核,包括任务量情况和任务完成质量情况等。

二是构建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高校专职组织员考核评价体系难点在于将组织员工作中难以量化的指标转化为相对可量化的指标,重点在于评价分数的公正和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