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肝淤血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8
/ 2

腹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肝淤血的临床观察

李滕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目的:探究腹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肝淤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肝淤血患者中抽选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法分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30例,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患者例数为30例,采取腹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脑利钠肽(BNP)、LVEDD、LVEF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脑利钠肽(BNP)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LVEDD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肝淤血患者中采取腹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情况,帮助患者恢复心功能,患者恢复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针疗法;西药;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肝淤血

    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肝瘀血是一种因为慢性心力衰竭引发的肝淤血症状,属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中常见并发症。当出现心源性肝淤血之后,患者的肝功能也会受到损伤,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及时进行治疗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1]。腹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是当前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临床上通过选择相应的药物配合腹针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主要探究腹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肝淤血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收治的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肝淤血患者中抽选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法分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30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60.36±1.11)岁。对照组患者例数为30例,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46岁,平均年龄(60.39±1.05)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21 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分类标准和诊断标准予明确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且肝胆脾超声检查符合肝淤血诊断。

1.2.2中医诊断标准:

   心衰病参照《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诊断。

   气阴两虚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诊断。

1.2.3纳入标准:

   (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使3年以上,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III-IV级;

   (2)年龄在45-85岁之间;

   (3)同意接受3周中医治疗疗程;

   (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者。

      纳入患者需均符合上诉4项标准。

1.2.4排除标准:

   (1)不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肝淤血诊断标准;

   (2)年龄小于45岁,或大于85岁患者;

   (3)心力衰竭终末期合并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

   (4)排除慢性肾功能不全、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及其他肝脏疾病患者;

   (5)过敏体质者,或已知对较多药物过敏;

   (6)近三个月内已参与其他临床药物试验者;

   (7)依从性极差,或不愿意参加研究者。

        患者只要符合上述的任意一条,均排除

1.3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药规范化治疗,如ACEI/ARB/ARN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期间根据病情轻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在采取西药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腹针疗法治疗,主方为“引气归元”,其中主穴选择引气归元(中脘、下皖、气海、关元)。辅穴选择水分,阴交,滑肉门,外陵。取穴的标准参照“十三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操作的时候,患者取仰卧位于床上,治疗者以75%的酒精对针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使用0.3×40mm的针灸针,主穴与辅穴采用中刺、深刺,直刺进针1-1.5寸,以出现针下拘谨感为度,留针30min,1次/日,7天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四周,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1.4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利钠肽(BNP)、心功能指标作为观察指标[2]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处理,用t检验,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脑利钠肽(BNP)、LVEDD、LVEF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脑利钠肽(BNP)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LVEDD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利钠肽(BNP)、心功能指标对比(x±s)

组别

例数

BNP(pg/mL)

LVEDD(mm)

LVEF(%)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30

745.36±95.25

361.55±85.42

56.88±3.46

54.22±3.14

42.77±6.66

49.32±6.82

对照组

30

745.11±95.36

431.66±89.44

56.81±3.52

55.34±3.22

42.72±6.51

45.15±6.77

t

-

0.010

3.105

0.078

1.364

0.029

2.377

P

-

0.992

0.003

0.938

0.178

0.977

0.02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周时肝脏酶谱及TBil等指标变化情况的比较

组别

n

ISS

下降差值

肝脏体积cm3

ALT

AST

LDH

TBil

实验组

30

33.65

144

85.47

91.03

7.47

1074

对照组

30

35.86

101

51.27

67.84

3.59

954

治疗2周时肝脏酶谱及TBil等指标变化见表2。RNA 组在治疗后其血清水平下降幅度较大,与NRNA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或0.01) ; TBil 血清含量也有明显下降,但与NRN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肝脏体积大小逐渐趋于正常。

3讨论

近年来,因为各种原因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不断在上升。该疾病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所以这类患者通常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导致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3]。所以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淤血的情况非常严重,针对这种情况,临床上首先可以制定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通过西药来改善病症。然后在这基础上,引入腹针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症状,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会更高。

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腹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的患者经过治疗后,脑利钠肽(BNP)明显更低,LVEF明显更高,表明通过腹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患者恢复,该研究结果与赵玉珂,陆峰,范晓艳[4]在升陷汤加味联合西医综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度高。

综上所述,在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肝淤血患者中采取腹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情况,帮助患者恢复心功能,患者恢复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峰,张海霞,闫奎坡.中西医结合治疗35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04):97-100.

[2]邵淑琳,余璐.稳心颗粒联合西药对气阴两虚型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患者心功能及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17(04):737-742.

[3]陈锦汝,许金泉,王羽,杨丽祥,陈烨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11):66-68.                                  

[4]赵玉珂,陆峰,范晓艳.升陷汤加味联合西医综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22,39(11):136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