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8
/ 2

高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高滢滢

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医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高风险管理的护理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5月为研究时段,抽选在该时段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40例采用高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产生的风险事件,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对于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护理模式的满意度上,观察组的患者同样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风险管理可保障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安全,减少其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利于其护理依存性,积极意义明显,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高风险管理;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护理依存性;满意度

冠心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脏病的一种。其疾病机制指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产生了动脉粥样的硬化,导致心脏血流循环出现堵塞,相应的供血心肌细胞出现严重的缺血表现,引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以及猝死等严重危险后果[1]。冠心病致死率高、危害性大,因此临床护理强调高风险护理,目的是降低和避免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诱因,保障患者的正常治疗和护理。因此医院管理除了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做到全面优质外,还应当对围绕在冠心病患者周围的危险因子进行把控和减少[2]。本文特提出该项议题,来探讨高风险管理应用于冠心病的护理价值,现进行如下报道: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21年3月-2023年5月为研究时段,抽选在该时段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40例采用高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其中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构成为29例、11例。年龄范围为54-68岁,平均年龄为56.8±2.3岁;观察组的患者男女比例构成为21例、19例。年龄范围为59-70岁,平均年龄为58.3±2.4岁;两组患者男女比例构成、年龄等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进行前提,同时我院伦理会对该项研究评估可行性后正常批准开展。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等影像学资料确诊冠心病;②临床资料完整;③病情稳定,不需要随时抢救;④可达成有效交流;⑤未被纳入同类型的冠心病研究;

排除标准:①身体极度衰弱,且随时需要抢救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属于外院临时转入;③已经被纳入同类型的研究;④存在严重的多器官衰竭者;⑤无法达成有效交流者;⑥严重抗拒治疗护理者;⑦精神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即对患者开展有关于冠心病的起病原因、危害后果、如何治疗的科学知识教育,同时指导患者按医嘱服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同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做好降压和降糖药物的服用。饮食上禁油炸食物和胆固醇较高的食物。指导患者要控制心情,避免会疾病加重。

观察组的患者采用高风险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小组成员涵盖心脑血管主治医师、本科护士长、责任护理人员,形成三层风险把控小组。定时举行用于冠心病高风险管理为课题的培训研究,保证每位小组成员对冠心病的高风险因素熟记于心。②风险甄别:风险管理小组,通过查询近五年冠心病的护理比例,新闻报道、国外参考文献等学术来源,将冠心病的高危风险进行按照造成危害的大小进行罗列总结出。可看出在冠心病专科护理中的风险事件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护理人员护理水平导致的危险因素,常见的有非计划性拔管、给药错误,多次静脉穿刺等情况。第二个方面是护理过程中发生的非人为行意外,如患者跌倒、坠床等情况,第三个方面是患者自身和护理人员预防继发病症的意识较差,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如医院活动性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③制定抵御风险的有效措施:根据甄别的危险因素,进行逐条的讨论和分析,而后给出解决方案。如由护理人员自身水平不够的,加强护理水平定期组织穿刺培训会,每月进行考核。针对拔管失误的情况,则要在日常管理中,加强管道的分区置放,告知患者每项管道的用处,减少非计划性拔管。每日查房时检查患者病床栏杆,在病房内张温馨提示,指导患者下床或者行走,要有缓慢行走的意识,最好扶着墙走,减少跌倒和坠床奉献爱你。而日常发药操作,则要强调三查七对,发药前认真核对。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期间产生的风险事件;②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1.5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数据立即纳入SPSS24.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而例和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期间产生的风险事件

护理期间,观察组风险事件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期间产生的风险事件[例,n,(%)]

组别

例数

跌倒

失误拔管

呼叫延迟

获得性肺炎

坠床

风险事件概率

观察组

40

1(2.5%)

0(0%)

0(0%)

1(2.5%)

0(0%)

5%

对照组

40

1(2.5%)

2(5%)

1(2.5%)

1(2.5%)

1(2.56%)

15%

χ2

-

-

-

-

-

-

5.555

P

-

-

-

-

-

-

0.018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满意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n,(%)]

组别

例数

完全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观察组

40

35(87.5%)

4(10%)

1(2.5%)

43(97.5%)

对照组

40

28(70%)

8(20%)

4(10%)

35(90%)

χ2

-

-

-

-

4.800

P

-

-

-

-

0.028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临床护理要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做到优质综合性的护理外,还需要为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的甄别和预判。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及时的干扰,可以直接避免或者降低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患者的积极康复,缩短其康复进程和减少预后障碍[3-4]。而在赵瑜[5]的研究中指出,高风险护理贵安立还应当增强风险小组的护理风险意识,查找新闻上的护理纠纷和护理矛盾案件,做成PPT,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规避的方式方法,提醒其按照案件进行护理工作自省,减少护理纠纷和护理矛盾的再次发生。可以看出,实施高风险管理不仅为患者排除了危险因素,还彰显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

让患者信任,从而提高就诊之劳体验感。而在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出,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高风险管理可以明显降低风险不良事件,同时提高满意度,利于护患双方就护理友好沟通,打造温馨和睦的护患关系,保障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高风险管理可保障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安全,减少其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利于其护理依存性,积极意义明显,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磊,张春月.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10):1401-1402.

[2]赖志红,王晓红.护理风险管理联合心电监护仪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14):106-108.

[3]曹莹.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人人健康,2021,(08):74-75.

[4]郭亚丕.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6):208-209.

[5]赵瑜,吴梅娟.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02):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