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中迸发美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8
/ 2

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中迸发美感

阿里甫·艾沙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12

摘要: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根本,新时代出生的孩子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因此,儿童绘本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它们直观、易读、有趣的优点能有效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图像为主文为辅的表达方式也降低了阅读难度,符合刚识字孩子的阅读水平。同时,绘本的内容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基础。国内绘本设计师要明确自己的使命,设计出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绘本,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贡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儿童绘本;绘本设计;

中国儿童绘本行业整体起步较晚,市场中的绘本主体为国外引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儿童绘本设计刻不容缓,绘本作者应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符合儿童认知情况的改编处理,在保留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在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优秀绘本在设计上的先进经验,设计出具有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且能够深受儿童喜爱的绘本作品,以此在儿童绘本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一、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绘本分析

1.传统美术和绘画技艺的运用手法重复、老旧,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视觉疲劳。尽管绘画是儿童绘本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但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有研究者不乏忧思地指出,原创绘本“如果始终保持在对中国传统元素的直接挪用,那会使中国传统元素如水墨、剪纸、皮影、年画、篆刻等图像符号失去文化厚度,沦为僵化的符号指向,同样将直接引发大众对这一所谓中国特色绘本的视觉厌恶”。

2.在绘本内容的阐释上,一些国内原创儿童绘本只是简单地改写改编传统故事,或仅是对传统生活的怀旧,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脱节,难以让孩子产生共鸣。

3.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儿童在阅读这类绘本时,阅读体验并不太好。尽管文化传播中有“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说,但对还没有建立起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完全凭借直观的生活经验来认识世界的儿童这一特殊的人群,并不适用,反而会造成理解困难。这些传统文化特色绘本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对儿童的了解不够,大多以成人为本位进行创作,却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征。为传播而传播,为教育而教育,不去考虑儿童的原始心理状态和阅读体验,显然不能达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效果。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绘本创作中的运用建议

1.丰富儿童对传统艺术的感知经验。儿童没有后天形成的美学概念,更不具备艺术审美的理论知识,他们的理性意识产生于感官体验之后。对于艺术,他们只是简单而直接地通过感官,积极好奇地去观看与触摸。儿童对于艺术的感知和探索还富于游戏性,因此,如果将游戏与艺术密切结合,成为儿童感知艺术的手段,能够增强儿童感知艺术的主动性。丰富儿童对传统艺术的感知经验,可以在提供给儿童丰富的艺术感知材料的同时,嵌入游戏过程,使其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传统艺术的美。尽管由于传统文化中“教化”思想的影响,以及近年来育儿焦虑的泛化,国内对于儿童的游戏以及“游戏力”的开发与培养并不重视,在绘本创作中,将传统艺术手法与游戏元素相结合,是非常值得尝试和努力的方向。在游戏开发方面,日本的游戏类绘本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开车出发》系列图书则包括了全景式图画、洞洞书、折页、寻宝等各种机关。这些机关,与书中的色彩、线条、视角等相结合,既增加了阅读时的游戏感和趣味性,也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艺术的奇妙。实际上,传统艺术并不缺乏具有游戏性的元素,例如剪纸、皮影、拓印等,难度在于如何将这些元素转化为儿童所喜爱的游戏材料,融入到绘本之中。创作者可以尝试在绘本的材质、内容和装帧设计上下功夫,通过游戏式的阅读,让儿童更为主动地辨别和体验这些传统艺术元素,而不是简单地令绘画成为内容的解说,希望等待儿童的发现,最终却被忽视。

2.顺应儿童对传统故事的认知规律。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皮亚杰提出的感知运动阶段与前运算阶段,其认知具有直观、具体和形象的特征,因此对于一些复杂概念和脱离实际生活经验的事物和图式,尚不能理解。其学习的过程是在现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建构起新的认识。然而我国传统的文学名著和戏曲故事,篇幅很长,内容也大多是成人才能理解的政治斗争和伦理道德,与儿童认知能力有一定距离,如果照搬到儿童绘本的话,是行不通的。目前市场上较为典型的做法是对传统故事、戏曲、文学名著等内容进行筛选,截取其中的片段,予以缩写和改写,采用儿童更能理解的形式来表达,例如《绘本中华故事》系列丛书等。这种创作方法比较传统,更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儿童阅读,在低龄幼儿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儿童身上,效果则不太理想。绘本内容创作要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在儿童已有的知识图式基础上建构新的经验。具体的做法,可以有两种。其一,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讲述符合现代儿童生活经验的故事。例如熊亮创作的《京剧猫》系列绘本中,《武松打虎》和《长坂坡》均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但故事主角却换成了演京剧的猫演员,故事的主体也换成了猫演员之间的冲突与和好,相聚与分散。这套绘本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很多,如京剧演员的脸谱装扮、民乐乐器、舞台上的招式等,当然还有传统故事,但这些并非绘本的核心内容,而是以更为贴近儿童生活的友情与游戏作为故事核心,读来更富有童趣,情节当然也更容易被儿童理解。其二,抓住传统故事的精意和内核,将其从过去的时空环境中剥离出来,以更符合现代儿童认知的方式来讲述。国内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能够将好故事变成绘本叙述方式的人才,这种叙述的转变要求创作者有深入的儿童观,能够真正了解儿童所思所想,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让儿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建构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3.深化儿童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当前的传统文化特色绘本,选题仍集中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因为这些选题的“传统特色”更为明显。然而传统文化的传递,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固着于过去的事件、经历和环境,也不意味着一定要打“怀旧牌”,似乎只有怀旧、只有过去才是传统。相反,绘本应当重视儿童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关心什么、思考什么、恐惧什么、担忧什么,了解他们的情感,成为与儿童精神世界对话的工具。伟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与人类共有的精神世界母题相关,如爱、死亡、生命、亲情、友情、童年、恐惧、思念以及体现真善美的种种事件等。儿童对于这些母题,也都具有相同的兴趣,持有类似的疑问,打动儿童的,也往往是这些超越地域与民族的情感。这些才是绘本创作中应当重视的选题。就国内原创儿童绘本而言,创作者也应当更多思索如何在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核上而非表现形式上做文章。例如在余丽琼的作品《团圆》中,春节只是一个背景,父亲和女儿之间的亲情和思念才是核心,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共情,体验到亲人相守的可贵,但这类绘本并不多。再以“死亡”为例,市场上一些关于死亡主题的绘本基本都是国外引进的。例如日本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思考了爱与生命价值的关系,法国的《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用平静安详的画面展示生命的消逝与心灵的治愈。市场上很少有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与这些话题相联系,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些命题的思考的绘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着许多人生智慧,对于这些文学母题,有其独特的阐释和解读,创作者应当将这些文化内涵融入到创作中,让儿童通过阅读来感受、共情、排解、疗愈,最终深化儿童的情感体验。

总之,市场亟须专业化的创作者和编辑团队。高质量的儿童绘本有赖于真正关怀儿童、懂得儿童的人才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苏鹏.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2020.

[2]刘海英,浅谈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中迸发美感.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