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8
/ 2

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分析

庞志明

湛江市第十四中学陈铁校区 

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重要部分,对学生三观的形成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小学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经过五千年的积累与传承,留下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涵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使得小学德育高效开展。本文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之后提出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德育;传统文化;策略分析

引言:小学德育指的是学校对小学生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般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展开教学。教育部于2022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所以,在小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积极开展德育教育。而我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传承与沉淀,在思想、品德、哲学等多方面均有涉及。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更加优秀的人才。

一、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

1、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在德育教学中,弘扬传统美德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如诚信、孝道、忠诚、礼仪等,这些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接触到这些优秀的道德观念。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典故、名人事迹分享等方式,向学生展示诚信、孝道、忠诚等美德。学生在教学中接触传统美德,能够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品格与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此外,传统美德也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在强调诚信、勤奋、敬业等美德的影响下,学生会更加认真学习,勇于克服困难,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丰富知识储备,养成良好个人习惯

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我国文化历史悠久,经过五千年的沉淀与传承,建立起了庞大的文化体系。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学指导,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价值体系。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但缺乏判断力,因此,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教学中十分必要,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进行内化,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改正学习与生活中的不足。

3、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个人文化涵养

开展小学德育教育能够陶冶学生情操。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诗词歌赋、传统戏曲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宝贵资源。通过学习和欣赏传统文化艺术,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诗词歌赋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音乐中感悟生活的美好与哀愁。传统戏曲则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道德教育,使学生领会传统文化中弘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通过陶冶情操,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不仅仅拥有学习者的身份,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在欣赏传统文化艺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品质修养。

4、促进文化传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帮助学生养成爱国精神。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十分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使学生更加自豪和自信地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

同时,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这种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认同,让学生更加自信地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对比,不轻易被外来文化冲淡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学生也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文化交流,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进行对话,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国际友谊和合作。

二、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完善教学形式,合理设计教学

要想使得德育教育高效开展,就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偏理论化,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能力有限,这样教学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将课程内容与德育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在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氛围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

2、借助经典读物,开拓学生视野

小学教师的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围绕教材开展,更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积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学生学习课外知识可以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增长自身见识,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首先,教师可以打造班级图书角。优秀的文化读物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德育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在图书角中放置经典的文化读物,如《论语》、《西游记》、《三字经》等,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养成自主探索的能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不同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理念,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后进行摘抄,将读到的好的语句、诗歌摘抄到笔记本中。在摘抄过程中,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开展校外活动,加强文化体验

教师的教学范围不应局限于小学校园这一地点,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开展校外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或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教师或专业讲解人员科普不同文物与建筑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清明节时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扫墓,让学生了解先烈事迹,体会革命艰辛,从而养成学生的爱国精神。校外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求知欲,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学生在校外活动中,能够更强烈的体会到历史氛围,加强了学生文化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氛围中,感受不同的时代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小学生的道德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教学时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完善教学策略,借助课外经典读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道德修养。同时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外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中,能够有效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小燕.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J].家长,2023,(10):112-113.

[2]潘彪.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浅析[J].家长,2023,(05):40-42.

[3]王晓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2,(33):37-39.

[4]张宝红.试析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J].家长,2021,(3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