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美学设计与场景营造中的诗意文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1
/ 3

建筑空间美学设计与场景营造中的诗意文学

梁玉荣

身份证号:630104198101282516  成都  610000

摘要:在文化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对于文化旅游区的建筑设计内容,要求融入建筑空间美学和场景营造逻辑。空间场景要满足旅游区的旅游文化展示作用,同时也要有诗情画意的特性,让建筑、景观、文化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优美的三维空间美学画幅,让空间场景“美如画”并形成拍照网红景点,有助于推广该区域旅游业和文化传播。文化旅游建筑设计,可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在建筑设计中,需充分展示出建筑美学,因此,需对建筑设计理念与方式进行创新,突破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在建筑设计中,应当平衡建筑美学与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拓展设计思维,将文化元素、地理环境等融入建筑设计中,充分展示出建筑空间和场景营造整体的“美如画”特征。因此,对建筑空间美学与建筑场景营造设计的结合策略进行详细探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建筑空间;美学设计;场景营造;诗意文学;

引言

空间地域性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也是一个地区的基本特征,它主要以特定地区的空间环境为干预点,以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组成内容。显然,地理空间具有区别性、特殊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是特定区域空间的独特人格和物质表现。基于地域空间的旅游文化建筑规划设计是旅游文化建筑与其所属区域的地理特征相匹配的,不仅是为了实现旅游文化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融合,也是为了改变旅游文化建筑与城市建筑冲突的现象。因此,在以空间特征为基础的旅游文化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地域文化、自然文化、旅游文化建筑的兼容性和应用,在本土化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创新发展。

1建筑设计与建筑美学之间的基本联系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建筑设计水平、施工技术水平均显著提升,建筑工程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保证建筑设施耐久性,同时还需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在建筑设计的发展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建筑美学,充分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只有对施工材料进行不断创新,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才能够作为建筑美学设计的支撑,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在开展建筑设计时,为了充分利用建筑美学,需将建筑美学与艺术美学进行有效融合,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升建筑外观的美感,在保证结构设计科学性的基础上合理应用色彩,并注重结构层次的变化。在具体的建筑工程设计中,很多设计人员为保证建筑工程使用功能,可能会忽略建筑美观度,或者盲目追求美学性,而无法保证建筑工程的实用性。对此,设计人员应当兼顾建筑工程功能以及建筑美学,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

2空间设计演绎

首先,挖掘乡土文化基因并嵌入旅游空间,形成特定的气场。文化基因是传统村落的血脉,它在优良传统的沉淀中预示村落的未来发展,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彰显村落的乡土特征,描绘了游客期望窥见的最真实的乡村生活。保留本土的、经过涤荡和沉淀的生活习惯,传承文化特质;植入舶来的、面向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方式,形成空间的功能、尺度和气质。古老与现代功能空间的碰撞、堪舆布局及屋宇巷道起承转折的关系、草木花石都成为游客获得真实性体验的道具。通过光、影、度、量等要素,输出传统村落的血脉、价值、美学、品位、智慧、情感、时代等文化精神,让游客能够感悟生命的意义。其次,以描述故事的手法策划空间事件。一是在作坊、场馆、水滨等景观旅游空间进行全方位的事件策划;二是改造升级餐厅、民宿、商店等空间,增加体验的细节。设计师应依据游客的认知模式和行为过程,将文化精神包装成一系列可感知和传播的触点,植入旅游空间。历史的演变、工艺的流程可以成为空间丰富有趣的事件,也是游客体验的具体内容。依托衣、食、住、行、玩、游、赏、商文化产业链,输出思想、历史、习惯、技艺、信仰、传说等内容,能够让游客体验个性化的经历。最后,从五个感官维度出发,构建生动的展示界面,更高效地呈现信息。系统梳理文化的内容,突出主次之分,并运用品牌、小景等艺术手段和高清视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塑造空间的展示界面,通过媒介的混合表达构建文化表征体系。文化表征是文化系统内在运行规律合理性的外在表现,带给游客戏剧性体验。凭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维度,输出形态、色彩、声音、味道、材质、气味的文化表征,让游客能够快速地获取有趣的知识。经过文化资源梳理、旅游线路规划和空间设计演绎,传统文化资源依托于旅游空间这一载体得以保护和传承。

3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要求分析

3.1空间地域性的旅游文化建筑规划与设计

可以从该地区的自然,人道主义和生计环境中汲取灵感,例如引入区域文化,使用当地材料等。,构建符合区域生态和人文需求的建筑旅游景观,使旅游文化建筑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和谐共存。在充分考虑传统建筑的完整性及其与空间功能的兼容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建筑物,以促进建筑物的功能水平的提高。搭配运用水利管理的方法,构建建筑空间布局,融入景观,形成周围的空间序列,以及通过对新旧建筑的整合与优化,传统建筑文化表达智慧与亮度,构建主人与从属空间的关系,表达东方情怀;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遇的基础上,传统的空墙和单一的建筑墙体表达了更具创造性的想象空间,形成了新旧建筑形式之间的和谐对话。

3.2科学规划开发应因地制宜,建筑规划设计应一致

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还要注重地方文化的传承,客观分析旅游规划的建筑设计,力求打造具有更多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大型文化旅游项目是该地区的标志性项目,是区域旅游形象的重要考虑因素。必须考虑建筑工地的土地资源,道路交通,空间布局,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所有这些因素都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在大型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和管理中,应充分考虑政府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建议,控制和优化成本和项目。

4建筑空间美学设计与场景营造中的诗意文学

4.1建筑美学诗意文学空间

诗意文学在建筑空间美学设计和场景营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启迪设计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其情感和理念,从而打造出更加优美、富有诗意的建筑空间。在设计中先是通过台阶的逐层设计引导着参观者从下往上进行游走,同时将一种曲径通幽的诗意化场景融入到整体的建筑空间设计之中,并且在场景中设计一些水景以及绿化植被成为空间场景中的载体,也通过这些载体的声音以及视觉化图像充分表达出建筑空间中新的美学。场景中明暗之间的变化与过渡让整体空间显得具有特殊的文学气质,同时台阶水景可以增强空间的美感和艺术性。通过巧妙地设计和布局,台阶水景可以成为一个特殊的装饰元素,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静谧与美感。

4.2增加体验层次

一个好的文化旅游项目将为游客开发一种分层的体验形式,即。开发不同规模的体验,让游客获得不同形式的旅行感受。总体而言,体验水平分为“一般水平-区域水平-节点水平”,一般水平旨在为游客提供项目的第一印象,通常出现在风景区等地区的入口处,向游客展示特色文化的一般表现;每个功能区的区域等级划分,根据各自的功能,创造不同形式的环境体验,让游客在每个区域获得不同的感受;节点级别是指该地区独特的建筑物,通过各种风格和功能设置,在旅游路线上不断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从整体到本地的综合和深入的体验水平设计,将对游客体验的类型和方式产生积极影响,三位一体的水平可以作为设计的基础,不少于使游客体验不够丰富;它可以放大,以便在各个细节中进行更深入的构建。

4.3诗意文学建筑空间

设计师可以运用抒情的语言和意象来描绘出建筑空间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或者引用文学作品中的符号和主题来构建出具有特定氛围和意义的建筑场景。在设计中运用园林化的设计方式以及元素进行诗意空间的塑造与场景化的建构,并且采用园林景墙可以起到多重作用,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美观度和艺术性。通过这种手法,景墙不仅能够具有实用性,还可以成为场所内具备艺术性的部分。在园林景墙与山水画相结合的设计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山水画所表现的高度情调、自然美感和生命力,同时还能享受到园林带给我们的清新、惬意和舒适。

4.4意向化设计

视觉设计是指在总体设计中添加局部形象元素,以增强整体文化环境的表现力,总体规划和景观布局,建筑的风格特征向参观者展示可以通过影响呈现给整个环境的更宏观的感觉。通过长时间停留在特定区域并仔细观察环境特征,当地的设计细节在亲密的人的尺度上带来了另一种感觉。详细设计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借用形式,表达了项目的特色文化理念,使用了穹顶,建筑,植物景观等元素。这种表现主要是抽象的,如使用水亭等表现回归自然的心情;使用小屋来呈现农村生活的场景。这种视觉装饰设计与整体文化环境的呈现相结合,使项目区域的整体环境表现得到提升。

4.5建筑风貌设计

将文化元素融入建筑作为文化内容的载体,也具有文化实践的功能。因此,建筑风格的设计,基于对设计场景的思考,必须充分考虑到文化的独特特征,展示文化的内涵。主要的方法是突出文化内容的独特元素,然后在加工后抽象出设计语言,呈现建筑外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体现,使游客获得一定的精神启示,游客在审美上也达到了文化实践的目的。历史建筑包括大多数文化项目中的历史建筑,历史建筑通常在这些项目中具有重要地位,即历史建筑的处理及其周围的建筑活动。首先,这是对历史建筑的处理,整体外观必须根据相应的保护要求进行修复和保护,而细节必须以任何方式进行修复,因为正是这些故事的存在使历史建筑能够无声地讲述发生了什么事。因此,历史建筑应全面保护其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文化痕迹,使参观者获得与历史对话的心理感受。围绕历史建筑进行的建设活动,应保持原有历史建筑的空间氛围,同时保留该地区的历史风格,可以是文化历史的延续,也可以是新建筑与历史建筑之间形成对话,为游客提供整体和扩展的文化体验。

结束语

文化旅游区规划建筑空间美学设计与场景营造中的诗意文学,可以为文化旅游建筑注入更多情感和文化内涵。这些诗意文学的元素能够让旅游建筑空间更具有人性化的特质,同时也能够带给人们更高层次的美学享受。在场景营造方面,使用诗意文学可以为场景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象征,从而使其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文化旅游区的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设计,它应该是一幅画的设计,是一种美的空间载体设计,也为游客留下美好回忆拍照的地方。因此做好文化旅游区的空间美学设计与场景营造对整个旅游区吸引游客和当地经济收入至关重要,也是文化旅游区的规划设计核心。

参考文献

[1]郭佳丽.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对现代建筑的影响[J].江西建材,2020(11):67-68.

[2]朱斌.浅谈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J].砖瓦,2020(10):79-80.

[3]赵颖.基于美学思想的现代建筑设计及表现方式[J].住宅与房地产,2020(27):77-78.

[4][1]吴小燕.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呈现[J].建筑结构,2023,53(08):161.

[5]张昕.建筑空间美学设计与场景营造中的诗意文学[J].建筑结构,2023,53(08):186.

[6]胡黄标.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