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系统性伤口护理模式对伤口愈合及伤口感染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1
/ 2

门诊系统性伤口护理模式对伤口愈合及伤口感染的影响

袁小芬,董磊磊,孙金姗

东部地区空军医院

210001

【摘要】:目的:探讨门诊系统性伤口护理模式对门诊患者伤口愈合及伤口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各类急慢性伤口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配原则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门诊系统性伤口护理模式。对比患者伤口愈合、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伤口愈合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门诊急慢性伤口患者采用门诊系统性伤口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伤口愈合效果,减少感染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门诊系统性伤口护理模式;门诊患者;伤口愈合;伤口感染

各类急慢性伤口患者在门诊急诊中十分普遍,由于交通拥挤,人口逐渐朝着老龄化的趋势发展,门诊伤口患者数量不断增加[1]。在门诊科室中,伤口处理、护理作为基础的护理操作,但是由于伤口种类多样,复杂,针对不同伤口需要开展相应的护理,促进伤口快速愈合,避免伤口感染,基于此,患者对伤口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针对伤口护理普遍采用常规护理,其操作包括抗炎、消毒、止血等操作[2]。但是,该种护理难以快速促进患者伤口愈合,甚至存在较多感染情况。而门诊系统性伤口护理模式更加关注对患者的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本文深入分析门诊系统性伤口护理模式对门诊护理伤口愈合及伤口感染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选取80例于2021年5月-2022年5月到我院门诊的各类急慢性伤口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0~71岁,中位值(45.51±1.28);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22~70岁,中位值(46.05±1.91)岁;两组一般资料同质化(P>0.05),可以对比。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慢性伤口患者具有完整临床资料;②所有患者表现出慢性伤口的情况,对具体伤口类型加以观察,属于压力性损伤、术后切口延迟愈合以及创伤性溃疡;③患者具有正常的沟通能力,具有清醒意识;

排除标准:①呈现出重要脏器损伤情况;②处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③呈现出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以及呼吸功能疾病现象。

1.3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通过对伤口进行治疗后开展护理。

1.3.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1)健康宣教与心理支持。为患者普及伤口形成、促进伤口愈合的知识与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增强患者的自护意识。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负性情绪严重者,应耐心解答其疑问,或邀请伤口愈合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的疑虑与过渡焦虑,减少负性情绪对伤口愈合的不良影响。(2)优先使用湿性敷料换药。对伤口进行常规消毒,用镊子清除伤口已被感染或坏死的组织,根据患者伤口的具体情况,裁剪出大小适中的湿性敷料(湿性敷料边缘应超出伤口边缘1cm),覆盖于伤口上,使用纱布进行覆盖,并固定。根据患者伤口感染程度适时更换湿性敷料。(3)按摩伤口局部皮肤,刺激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缓解疼痛。4饮食:需要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价,因为病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较快,需要补充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加快伤口的恢复。

1.3.2观察组

采用门诊系统性伤口护理模式:(1)风险评估:在对患者伤口进行和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收集并整合患者的病理治疗,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了解是否存过敏、慢性基础病等情况,并询问致伤因素等信息,并根据医生诊治结果病理治疗信息,评估患者伤口感染风险,按照不同风险评级结果对患者开展针对性的护理计划。(2)高感染风险患者护理:当患者为伤口感染高风险的情况下,其主要合并伤口污染、糖尿病史,或是伤口严重为烧伤、烫伤的情况下,需要在改过程中清楚患者伤口污染部分,在对患者进行换药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创面有无气味进行关注,以及颜色是否出现变化,避免发生感染先兆,一旦出现以上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上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针对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应用降糖药物,通过自主控制血糖,避免患者伤口感染;针对烧伤、烫伤的患者,需要合理选择敷料包扎创面,必要时,可通过负压引流、抗生素冲洗处理创面较深的情况看,对组织渗液进行清理,避免感染风险,促进损伤组织快速愈合。(3)低风险感染患者护理:针对低风险患者,需要在对其开展治疗、换药过程中对其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后,并对其开展饮食干预,引导患者清淡饮食,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伤口感染情况,促进伤口快速愈合。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感染情况,包括痊愈、愈合、感染。

1.5统计学分析

根据SPSS28.0进行数值调研,本研究中采用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x

±s)、[n,(%)]进行表示,为证实此次研究的统计学意义,分别进行t以及χ2检验,以差异P<0.05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感染对比

观察组伤口愈合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感染对比[n=40,(%)]

组别

痊愈

愈合

感染

愈合率

对照组0

15(37.50)

18(45.00)

7(17.50)

33(82.50)

观察组

24(60.00)

15(37.50)

1(2.50)

39(97.50)

χ2

-

-

-

11.957

p

-

-

-

0.001

  1. 讨论

在门诊护理过程中,伤口护理作为重要的操作内容。如果无法及时、有效的开展护理,那么会对患者伤口愈合造成阻碍,甚至加重患者伤口感染风险,不利于促进患者康复[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伤口愈合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风险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通过对各类急慢性伤口患者采用门诊系统性伤口护理模式,能够显著促进患者伤口愈合效果,避免发生感染。分析原因在于:门诊系统性伤口护理模式更加注重对患者开展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护理,通过对患者伤口感染情况进行评估,为不同风险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利于在后续对患者开展治疗后积极促进伤口愈合,另外,通过对高风险伤口感染患者不同感染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包括对糖尿病开展降糖药物护理,利于清创伤口污染等额情况,对于烫伤、烧伤的患者采用负压引流、抗生素创面冲洗护理,积极把控伤口感染风险。同时通过对感染风险较低的患者开展饮食干预,促进伤口愈合,减少伤口感染,提高伤口愈合效果与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门诊患者开展门诊系统性伤口护理模式能够显著促进患者伤口愈合,降低感染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玉顺.疼痛护理对门诊患者感染性伤口换药的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2022,36(11):129-132.

[2]李春燕,吴瑶,张玲.口腔护理干预对口腔门诊患者术后伤口肿胀的控制效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21(25):180.

[3]张鑫.门诊系统性伤口护理模式对于急诊门诊患者伤口愈合与伤口感染的应用效果评价[J].婚育与健康,2022,28(21):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