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3

在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思考

潘适华

广州市番禺区直属机关幼儿园

摘要: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多姿多彩,但却面临着难以自发性传承和融入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受到阻碍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幼儿园作为一个教育机构,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感和兴趣爱好,而且还有利于引导幼儿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同时提出在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应采取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幼儿 现状 意义 措施

引文

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并明确定义其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等各种价值内涵,是不可再生但可传承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宝,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对人类文明长河中文化的认定,是典型的地域性文化标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文化,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民族身份。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多姿多彩。我国目前是全球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无论是被列入了世界级的项目,还是被列入省市区级的项目,其数量、类别等都是世界第一。我国已经建立一套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管理的组织体系,同时还构建了配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和搭建了多元化、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信息平台。但也面临着难以传承的问题。

1.难以自发性传承

目前在我国掌握并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或者技艺的匠人以中老年人为主,有的已经年事已高,随时都可能发生人亡技息的情况。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传承,但由于以下几点原因导致其面临后继无人、难以自发性传承的问题:

①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增长,社会风气越来越浮躁,人们普遍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内生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个慢工出细活、变现的能力不高的技能或者技艺,因此对现代的年轻人吸引力不是很大。

②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授方式限制其传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依靠口传心授的师徒方式,或者是家族内方式,意味着其培训时间较长,很难大规模快速复制传播,增加了年轻人从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业成本。

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仅仅只靠其传承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很难传承保留下来。

2.难以融入现代生活

一方面,现代年轻人从小吃的是KFC,玩的是“王者荣耀”,看的是短视频,他们的文化观念、审美理念、鉴赏能力等等都与老一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追求的是个性化、多样化、潮流化和品牌化的内容,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很难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另外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往往意味着劳动强度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等特点,而现代化的特点就是机械化生产、大批量生产,这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巨大冲击。比方说柳青年画,最早一批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已经失去了它自身的传统特色,变成了“柳青版”的现代化印刷年画而已。

还那些已经在当今社会失去生存价值,或者是市场价值很难维系生产成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种种原因都导致了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或者即使融入也失去了它自身的特点。

二、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

幼儿阶段是个体接受各种外界信息、文化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所接触到的内容对其终生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心智模式也是在逐渐培养和形成,他们最自然接受外界传递信息的方式就是游戏活动,喜欢模仿,特别是通过实物模型或者是形象的言语,自己动手参与其中直接感知,这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谋而合。同时幼儿阶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对幼儿自身也有一些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考察时候谈到:“没有中国五千年文化,就没有现在的成功。”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醇厚的全球竞争软实力,代表着我国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精神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幼儿园推广有利于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比方说,具有“中国灯”美誉的广式红木宫灯是宫灯分支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它代表了南粤地域的风土人情,它在工艺上涉及到了木工、雕刻、美术等多种元素,特别是在玻璃上绘画,这是广式红木宫灯与其北方的宫灯不一样的地方。广式红木宫灯中榫卯架构,对幼儿而言,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幼儿园的小朋友通过榫卯架构的木块搭建一个宫灯的时候,不但可以锻炼小朋友们的双手协调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让小朋友们在玩耍的同时,了解广式红木宫灯的历史,学会欣赏宫灯上的中国画,播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启发其创作灵感。

2.有利于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文化是多样性的,我国文化经历过时间的打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在广州截至到目前,广州市共有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项,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8项,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7项。在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了威武的醒狮、轻巧的南派花毽、年代感十足的木鱼书说唱、美奂绝伦的广彩、广绣等,有民间的杂耍、竞技,还有传统的手工艺、戏曲等。幼儿园教师从中选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吸引幼儿注意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或者形式传承给他们。

幼儿的思维在发展阶段中有一个教动作思维,这种思维是基础思维模式,幼儿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幼儿类似于动作模仿或者是运动体能的锻炼。比方说,幼儿园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南拳北腿”引入到幼儿园课程体系里,特别是广州武术名片的“咏春拳”。设置符合幼儿阶段的运动量,让小朋友们通过“咏春拳”的习练,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体能,促进幼儿的骨骼发育,其抵抗力也会随之增强,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就会减少,体质自然也就会提高。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科学有效的“咏春拳”训练,还能提升幼儿身体的平衡能力与协调能力,增强其肌肉的生长,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激发幼儿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爱好。

3.有利于引导幼儿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形式日益丰富,因此在紧扣幼儿教学阶段的要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开展幼儿阶段引导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路径,有利于提升幼儿对民族概念的认知和民族意识的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幼儿园教师基于幼儿教学的特点和幼儿的心智发展需求,有效设计幼儿参与性强、兴趣点高的项目,进一步丰富幼儿阶段教学的育人形式与爱国主义思想内涵,有助于增强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性,进而热爱中国文化,弘扬传统道德品质。

比方说,广泛流传于两广的“粤剧”,就是岭南文化的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它的多彩的服饰,简洁的脸谱和多变的唱腔,都会是让幼儿感觉到新奇,激发他们兴趣爱好。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低年级阶段的幼儿,让他们欣赏粤剧的服饰和头饰,讲解粤剧文化,引导他们学习欣赏粤剧中的美,激发他们对地区文化的认知。对于中年级阶段的幼儿,则是向他们欣赏传统粤剧剧目,讲述其中包含的历史故事,比方说:传统粤剧《乌江自刎》,就是楚汉战争中项羽战败 “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故事,教师还可以穿插向幼儿讲解更多中国传统美德,如仁义、礼节、谦逊等等。高年级的幼儿,则是可以开设粤剧的欣赏课程,用符合幼儿喜好的唱段、做功(如:水袖、翎子功等)、乐器等来拉近他们与粤剧的距离。不管是唱腔、做功还是乐器等等,都是一种媒介,向幼儿传递的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浓重的文化底蕴,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瑰宝,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关注的情感,逐渐树立爱国主义信念。

三、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措施

1.积极探索课程设计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不需要通过教育就可以自发性传承下去和传播的。幼儿园作为针对幼儿的文化传播固定场所,兼具着对幼儿进行文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它以自身完善的教育理念和管理体系对幼儿进行文化传播,这种方式和形式是任何机构或者个体无法相提并论的。

与常见的传统文化传承相比,如:背诵《三字经》、《弟子规》或者唐诗宋词等,幼儿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表现出来的重视程度、有效组织和条理规范等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首要任务就是幼儿园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重视课程管理,积极探索课程设计内容。当确定某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那么教师就需要根据幼儿心智模式发展的特点,行为习惯特征以及身体承受能力等条件,适当设计符合条件的课程体系,并分阶段以幼儿喜好的方式或者形式呈现在课堂上或者是室外写生、博物馆中、展览馆里,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爱好。

2.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技能或者技艺,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完成的,也没有速成的途径和方法。所以在而幼儿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内容的时候,并不是将教育者定义为幼儿园的教师,而是扩大范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来进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是请进来,幼儿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者高徒有组织、有计划的请到幼儿园,专门为他们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对积极报名参加学习的幼儿们传授其内容。

其次就是走出去,幼儿园对有潜力的教师,也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进修和培训,使教师队伍能广泛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幼儿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为规范有序地在幼儿园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提供基础认知和助推提升的帮助。

3.营造良好的氛围

幼儿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营造一个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氛围,需要的是环境、幼儿与教师三方面的有效互动。其中,环境的布置,需要教师将某个特定区域,按幼儿喜欢的明快色彩,如:红黄蓝绿为主色调,将广彩、珐琅等这些色彩明亮的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作为墙上装饰,让幼儿眼前一亮。另外就是教师需要善于发现、积极引导、有效沟通,向幼儿介绍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让他们了解更多文化内涵。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历史瑰宝,保护好传承好是历史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创新,努力探索新时期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启蒙教育工作,营造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乔晓先.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9).

[2]张学敏,王爱青.中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微[J],民族教育研究.2009:(4).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7.

[4]王文章.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20.

[5]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