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

刘迎春

菏泽市单县希望初级中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关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科,在初中阶段尤为重要。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以灌输式讲解为主,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面临着巨大变革。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深入研究课程性质与学生需求,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以优化课堂,实现学科教育的目标。基于此,分析了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标给出的课堂教学相关要求,论述了具体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优化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核心课程[1]。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阶段恰逢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此时开展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由于理论性强而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为此,探索新的教学路径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迫在眉睫。与此同时,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教师应正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学生的需求,围绕新课标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灌输,轻互动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加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氛围显得沉闷与枯燥,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教学,轻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中的补充环节,及时合理的作业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在传统方式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受重视程度不足,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没有后续的巩固环节,甚至都不安排作业,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降低了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相关联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重理论,轻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性强,其实践性和综合性更强。但是,在传统方式下,实践性与综合性被忽视。学生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并没有机会走到生活中进行实践和感悟。这大大减弱了课程对学生道德和法治素养的培养效果,使学生无法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法治行为。

二、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

2022年颁发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多方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进行了明确。它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2]。”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新课标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充分遵循以下要求。(1)以学生需求为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新课标要求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鲜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符合学生兴趣、契合学生思维、满足学生能力需求的教学活动,以推动学生的综合成长。(2)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生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立足生活的课程,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学生生活进行教学,用学生看得懂、听得懂、能体验的方式引导他们感受道德思想、品味法治观念,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生活化,并促使学生的生活应用技能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3)以核心素养为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基本元素,也包括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综合性品质,这些品质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和思考。

三、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师生交流,增进互动效果

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最关键的前提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对于初中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他们乐于在轻松、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排斥压抑、枯燥、受拘束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师生良性互动的课堂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效地融入课堂,开启知识探索。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灵活思考、充分互动,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追求民主价值”的教学为例。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民主的本质特征和意义,学习相关的制度,建立良好的民主观念。民主对于初中生而言较为生疏,他们不能真实地感受民主的内在含义。据此,教师可以围绕民主话题,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切身感受“民主”的特点和意义,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师首先可以让部分学生扮演小记者,对其他学生进行采访,了解其他学生眼中的“民主”是怎样的。通过采访和被采访,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思考。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民主就是人民自己能安排自己的生活,能决定与自己相关的事情,还有的学生认为民主就是人民地位平等,没有上尊下卑的阶层观念等。然后,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话题讨论中,成为被采访者或采访者,与学生共同研讨民主的真正含义。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总结民主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建立民主国家的艰辛过程。这样,学生便可以深刻理解民主的意义,体会民主对于人民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二)创设多样情境,提升学习趣味

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性强,涉及诸多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通常直白地讲解这些内容,学生很容易会感到枯燥、晦涩。如果教师依照旧有的方式,以灌输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记忆,更难以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核心素养,影响学习的有效性。教学情境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情境,将晦涩难懂的道德与法治知识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化情境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全身心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有效吸收。以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的教学为例。这节课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感受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用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空泛,他们无法将文化和精神落实到具体的事件或行为上。

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调动感官充分体验文化和精神追求,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帮助学生深刻领悟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教师可以从文字入手,利用多媒体呈现中华文字的变迁史,并从文字创造的内涵上分析文字之美,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最亲近的事物中感受到文化的奥妙。同时,教师还可以从科技着手,向学生展示王泽山院士的科技成就,由此还可以引出我国注重科技发展、主张和平的根源。通过这种实实在在的情境,学生既能看到生活中真实的文化和民族精神体现,也能从中了解并学习优秀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这样可以提升学习趣味性,不断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更加踏实、更加有效地掌握这些知识。

(三)开展合作探究,促进深度认知

新课标下的课堂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且就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而言,它的真正意义是推动学生获取深度的道德思想,领悟良好的法治观念,并以道德和法治理念约束自身,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由此可见,让学生从深层角度认知道德与法治知识是必要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度认知。教师可以适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索问题和知识,以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学科内涵。

【参考文献】

[1]黄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12):46-47.

[2]李和平.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0(1):79.

[3]王素兰.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2023(3):57-59.

[4]蒋春福.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1(1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