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研究》读书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2
/ 2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研究》读书报告

董彬彬

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

一、基本简介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我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科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推动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书首先阐述习得与学得的关系、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以及发端与发展。着眼于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中介语分析、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分析。从基于课堂的第二语言习得阐述到第二语言习得的模式与实践的探讨,阐述了外语知识技能理论与实践、外语网络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文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突出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强调二语习得的内外因素与外语教学的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明确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及该研究带来的启示。

二、章节介绍

第一章是关于第二语言习得基础,共四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是用于第二语言课堂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三节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学科性质。第四节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发端与发展。讲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第二章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分析,从四个小节进行介绍。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节,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先介绍了行为主义的语言观;其次是对比分析假说;最后是偏误分析,介绍了偏误分析的产生,偏误与失误的区别。第三节,中介语分析。探究了中介语的性质,还介绍了塞林克提出的两个重要理论;以及中介语研究的深化。第四节,第二语言习得序列。

第三章,基于课堂的第二语言习得。共四个小节。在第一节第二语言课堂语篇中,先介绍了相关的研究。其次介绍了第二语言课堂中的教师,主要讲了教师在第二语言课堂上如何才能与学生建立情感达到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第二节,第二语言课堂互动。第三节,课堂任务教学与语言产出。分为三个小部分:任务型学习,任务教学法,课堂任务教学对语言产出的影响。第四节,语言形式教学。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的模式与实践。第一节,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分为三个小部分: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语言监控模式的基本证据以及关于语言监控模式的理论争议。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包括文化适应模式和社会文化理论。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认知模式,介绍了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节奏变量,以及信息加工模型。第四节,多元发展模式,主要介绍了多元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及多元发展模式的理论价值与局限。

第五章,外语教学的语言认知。第一节,对语言的认识。第二节,普遍语法理论,介绍了普遍语法的理论基础,普遍语法理论的主要内容,语言、语法与普遍语法,及普遍语法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语言学习理论,包括学习语言和习得语言,人本主义语言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第四节,教学方法。

第六章,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外语知识教学理论与实践,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二节,外语知识技能理论与实践。分别从听力、口语、阅读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是按照教学理论,然后是教学实践的方式进行阐述。第三节,外语网络教学理论与实践。第四节,外语文化教学理论与实践。

三、本书的优点

1具有创新性

第一,对二语习得的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将各学科中有价值的成分借鉴吸收,纳入体系,使二语习得理论研究有所突破、创新和发展。

第二,对二语习得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探讨,对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及其改革起到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二语习得应用研究的范围也将得到拓展。强调高校加强现有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对进一步普及和提高研究方法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提出从理论研究到实证验证再到理论推演。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运用静态与动态研究相结合、质性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二语习得理论如何对二语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二语教学实践又如何对二语教学理论进行充实与完善,通过对二者的深入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语言简洁

  从整体上看,作者在本书里面的用词和句子都比较简洁,用很简短的句子去阐述前面的观点,没有多余的、冗长的句子。

3)结构清晰

本书共六章,前四章是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概念、理论及实践。后两章是关于外语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认知、理论与实践。每个章节下面都分为四个小节进行阐述。每个小节下面也都有相应的小标题,很容易了解作者接下来该陈述什么问题。

4)内容通俗易懂

本书在进行观点陈述时,尽量都会举一些每个人都知道的现象或生活中的例子。尤其是用我们的母语--汉语去进行解释,所以本书特别适用于母语是汉语的人群。比如在解释什么是母语的概念时,作者举了一个特例就是对于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而言,英语是不是他的母语的问题。本书解释如下:“对于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而言,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可能是英语,而不是汉语,但英语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他的本族语是汉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英语称作他的第一语言,汉语依然是他的母语。”

5整体相对逻辑性强

这本书在整体上是非常有逻辑性的,环环相扣。比如会从概念入手让读者先了解到某一个概念是什么意思,接着关于这个概念,有哪些学者对此有什么观点或看法等。这本书很符合大众对于探索问题的一般思路,所以整本书看完就会对这本书的基本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四、本书的缺点

1基本聚焦在理论上,实证比较少

整本书基本上都是理论陈述,个别的会附带有例子解释。关于《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研究》这本书,在看到这个书名时会觉得这是一本偏实证的书,比如怎样把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概念应用到外语教学上,有详细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及具体的操作过程等。但是本书大部分还是在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与外语教学研究相关的部分很少。所以对于把重点侧重在外语教学研究上的人,看完这本书会稍有失落感。

   在部分外语教学相关的例子里,步骤和过程也并太详细,只是给了一个大框,而且没有分析相关的做法的优缺点,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2缺乏数据支撑

因为大部分都在进行理论阐述,几乎没有什么实证研究,所以有些观点看起来并不是很让人信服。少有的数据也都是建立在别人之前做出的成果之上。因此这本书看完更像是一种总结。

3个别句子之间逻辑存在问题

虽然这本书结构很清晰,整体逻辑性比较强,但是个别句子之间的逻辑性仍然存在问题,没有理解。比如第一章第一节的第四个标题下的第二段落:“Ellis主要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的环境来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但是,有学者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指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习得环境,而不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这两句话之间我认为并不存在什么相应的转折关系。令人有点费解。没太明白作者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观点。

4部分观点不太全面

从整本书来看,Ellis这位学者出现的次数最多,他的观点经常被拿来引用,而且作为本书作者陈述观点的出发点。

   其次,问题的优缺点应该是同时存在的,但在个别的方法研究里,作者只阐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比如在用于第二语言课堂研究的主要方法这节,在探讨描述式研究的语篇分析里,作者只简要地陈述了这种分析方法的优点,并没有论述这种分析方法的弊端。

五、结论

看完这本书,虽然觉得从整体上来看并有实现自己预期的效果:如何把二语习得的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外语教学上。但是从整体上,这本书仍然具有很大的实用性,而且可以把它当做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理论介绍的入门书,看完这本书,就能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概念有个基本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