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体系的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3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体系的构建研究

李永霞 闫立寒 郑雅姿

(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053000)

摘要:校企合作作为多主体参与的育人新模式,能够促进校企双方资源、技术共享,解决育人上存在的不足,促进育人质量的显著提升。当前,校企合作育人持续推进,但仍然存在缺少政策保障、育人形式单一、互动沟通不畅等现实问题。对此,需要高校搭建全新的合作育人机制,展开具体的方案设计,明确校企双方承担的职责,明确各自的定位,从而促进资源共享、互动沟通、育人协作,实现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合作育人机制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逐步成为企业争抢的对象。而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需要学校培养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综合性人才,解决学校长期以来存在的人才供需上的矛盾。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能够对接企业岗位工作,通过校企双方资源、技术、经验上的共享,强化合作育人的力度,促进育人质量的显著提升。

一、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育人的实施现状

地方高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强国战略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全新的岗位人才需求,推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而新型的应用型人才赋予企业可持续发展上的支持。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展开深入的合作,为知识、技术、科研成果的孵化提供桥梁,也为企业生产力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动能。校企双方构建双主体参与的育人新模式,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解决企业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上的不足。也弥补地方高校教学条件上的缺陷。目前,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就业和岗位需求上的矛盾,使高校积极人引入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产教融合等合作形态的出现,表明校企双方合作进入的深层次发展的阶段。但是,对比综合性大学合作育人的成功经验,发现地方高校协同育人缺少政策、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上的支持,在学校和企业利益关系的影响下,学校和企业参与合作与人的积极性不足,造成双方主体育人模式,仍然存在运行上的问题和矛盾。

二、地方高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制约因素

(一)缺少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校企之间存在利益上的矛盾

校企双方虽然相同目标的引导下主动的开展合作,但是缺少政策上支持和保障,造成合作育人项目容易在利益的驱动下,出现被动参与校企合作的问题,降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创新。首先,高校没有完善运行机制。面对全新的产教融合发展要求,地方高校主动探寻与企业的合作,但是没有具体的规划设计,在协同育人层面缺少详细的行动指南,造成双方协作停留在开展实训活动、参观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等浅层次阶段,难以在协作育人上有着深刻的认知,弱化协同育人的效果。其次,企业没有针对人才培养工作,构建全新的生产管理方案。很多处在转型发展时期的企业,因为缺少优惠政策的支持,使企业需要在校企合作项目上投入更多的成本,企业经济效益逐步降低,而实践育人管理的压力持续增强,容易降低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难以学校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双方合作意愿不足,存在利益上的矛盾。企业面对教育投入和产出周期长的特点,容易考虑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不参与职业教育,使校企合作双方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弱化校企合作育人的实施效果。

(二)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能力需求不匹配

校企双方协同合作的根本目标是育人,关键在于强化人才培养的力度,构建相互信任,依存的关系,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消除校企之间存在的界限,促进校企育人资源的流动融通,实现各个育人要素的互补和耦合。但是在落实校企合作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合作育人体系上的指导和约束,造成双方互动不深入、资源共享不足、合作育人形式单一,出现人才培养与能力需求不匹配的现实问题。一是校企双方互动不深入。很多企业与地方高校展开的合作为短期合作,企业为节约成本,在人才培养方面,只为学生实习提供岗位和场地上的支持。校企双方展开的互动集中于学生企业实习阶段,育人主体单向度的交流,难以促进教学反馈内容的快速流动,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难以快速解决,无法补齐合作育人的短板弱项。二是资源共享不足。校企合作育人项目的落实,由于缺少准确的功能定位,导致学校不能快速收集企业的前沿技术信息,企业新技术、新资源、新工艺,被学校吸收和转化的效率较低,校企合作在资源共享层面,没有打通相应的渠道,仍然存在资源壁垒,无法实现校企双方在育人方面的互补和协作。三是合作育人形式单一。校级合作机制不健全,很多与企业展开合作的职责,由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合作的重心没有下沉至专业教学层面,造成企业关键技术人员骨干教师的联系不紧密,难以形成分工协作的运行模式。而企业不能深入的课程建设、案例开发、实践育人活动中,难以将企业的优势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力量,校企育人合力有待强化。而双方合作浅层次,造成合作育人的方式局限于学生实习实训方面,双方合作的渠道狭窄,育人的空间较小,造成教育供给和能力发展需求不匹配,难以适应新时期合作育人的现实需要。

三、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深入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

为进一步构建符合校企双方实际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要求,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体系,必须要深入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弥补校企双方的不足之处,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真正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第一,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科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强调实践能力培育,科学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增加实践教学设置比例与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岗位实习实训,保证毕业生能够马上对接企业。同时,还应引导企业主动参与高校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制定当中,让课程精准对接企业经营、生产实际,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度。第二,建立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加强与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互惠互盈利机制、共存共荣保障机制、优势互补共享机制以及多远融合沟通机制。在产学研模式驱动下,由高校教师运用知识储备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企业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实践经验丰富的渠道,实现双方互帮互助。学生也能获得更多机会参与科研实践当中,借助科研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经验,提高其科研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第三,打通企业进校园、技术骨干轻课堂、生产案例进课程、教师进企业、学生进车间的“五进”路径,进一步促进地方高校“教室工作室化、教学生产流程化、学生学徒化、作品项目化”,为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打造协同共建育人体系奠定牢固基础。第四,积极打造企业专家讲坛、学校教师讲坛、成功校友讲坛三个交流与人平台;设立职业技能类、创新拓展类、文体才艺类等企业冠名能力素质提升竞赛平台;构建企业奖学金与助学金两个激励机制。进一步实现以赛促学、以赛初练、以赛提升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第五,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地方高校兼职教师,协同学校专职教师共同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并在企业内建立教师实践实训基地,每年派遣高层次人才、新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真实参予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丰富实践实训经验,掌握企业最新成果与文化,融入课堂之中,深化人才培养效果。

(二)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驱动校企深度合作

动力是保障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体系建设科学性有效性,驱动学校与企业深度参与合作育人体系构建当中,激发双方育人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动力或动力不足,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企合作育人效果。为此,应坚持以校企双方为主体,整合政府、行业协会、学生及家庭等各方力量,建立科学、有效的动力机制,转化为驱动力,将人才置于培养中心,驱动校企深度合作。在具体实施阶段,一是构建校企利益驱动机制。应重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加大校企合作育人,财税优惠、扶持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企业提供各种财税优惠和人才使用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地方高校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多方面。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就业质量与就业能力,为企业输送更多技能型人才,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人才资源匮乏、技术型难题提供重要支持。以此来形成驱动力,驱动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育人体系。二是构建学生发展激励机制。紧密结合每个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人特长、发展意愿,为其制定个性化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学习培训方案,安排合作项目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技术技能等各方面的辅导。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与行业的发展信心。

(三)结合实际重构育人评价体系,切实提升合作育人效果

基于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评价体系建设,主要是一种针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评价、管理的体系方案,通过搭建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科学评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设科学性和有效性,还可为挖掘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设不足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提供重要支持。因此,地方高校在建设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体系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优化重构育人评价体系,基于校企合作育人特点、内容和方向,结合实际构建综合性评估体系,评估校企合作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进一步优化、调整合作育人机制,提升合作育人效果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明确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构建目标,即“评估校企合作效果与质量、调整与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就业机会、推进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其次,根据评价目的科学设置评价内容。需要紧密围绕地方高校课程设置、校企合作育人方案与实际情况,将评价内容科学设置为学生综合素质,如学生实习能力、实践能力、工作态度;企业满意度,如企业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满意程度,收集反馈意见与建议,查找问题并改进;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如考核评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对接产业、企业岗位需求,实践课程设置比例是否符合标准,教师团队建设是否符合校企合作育人要求,以及教材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此外,科学设置好校企合作评价内容后,还应坚持做到与时俱进,综合引进多样化、创新性、科学性的评价方法,对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给予综合、全面评估。其中,可通过采取数据化评估方法,如问卷调查、面谈访问、数据分析,对各项评价内容给予定量评估;采取经验交流法,定期组织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交流会与研讨会,校企双方共同分享经验、成功案例和教训,共同总结与改进教学合作方式方法;采取实地考察评价方式,每学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与学生进行科学评估,了解双方具体情况,每学年进行一次年度总结。

结语

现阶段,地方高校在合作育人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但是仍然存在育人机制构建不完善、合作育人路径单一的现实问题。对此,需要校企双方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创新的育人机制,促进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并组建合作育人团队,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强化企业和学校协同育人的积极性,适应全新的育人需求。与此同时,完善合作育人评价体系,使人才培养工作适应岗位需求,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资源,推动学校和企业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陈志军,李时辉. 高职“学赛一体、研创融教”的双元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3):138-142.

[2]曾扬阳,杜红玉. 广西民办高校“四个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探讨[J]. 广西教育,2020,(19):106-107.

[3]吴新文,李强. 新时代普通高校院系“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5):83-85.

[4]田静.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人才共育途径研究与实践[A].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第二辑[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新课程研究杂志社,2020:16-17.

[5]吴玉程,宋燕,陈冬华,郝根彦,邵沁妍. 新工科背景下全员协同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太原理工大学新工科育人体系实践为例[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06):66-70.

[6]朱莉,王群,宋伟. 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山东农业大学“三三模式”为例[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4):91-94+122.

李永霞,女,汉族,1984-05,河北沧州人,衡水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教育管理。

闫立寒,女,汉族,1986-11,河北石家庄人,衡水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等。

郑雅姿,女,汉族,1988-05,河北深州人,衡水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教育管理。

课题/基金项目:

衡水学院“十四五”教育规划专项重点课题“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2SSW02)

河北省教育厅2021年河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1GJXWK068

2021-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劳动课程开发研究”(2021GJJG533);OBE理念下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教学融合的行动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2021GJJG539);2022-2023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2022GJJG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