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情绪劳动对师生关系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教师情绪劳动对师生关系的影响研究

曾成英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7

[摘 要]教师情绪劳动是现代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成分之一,教师在不同的情境中做出不同的情绪表现直接展露在师生互动中,影响着师生关系。因此,有效促进教师情绪劳动对师生关系的积极影响,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对教师情绪劳动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教师情绪劳动特征角度进行梳理与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情绪调适措施。

[关键词]教师情绪劳动;师生关系;情绪表达

教师身份的自我构建是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除了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近年来关于情感态度等的身份构建的关注度日益增加。[[1]]师生交往是人的情感性的交往,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双方如何互动,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作为与学生直接沟通的群体,其自身情绪状态决定了学生对于教师情感态度的认知和判断等因素。由于教学过程中频繁的师生互动,常常要求教师的情绪饱满表达,维持在高负荷运转水平,涉及大量的情绪劳动,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属于高情绪劳动者。

当前关于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情绪劳动过程,很少联系到具体教师情绪劳动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与调适等。[[2]]实际上,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情绪与师生关系之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提升教师情绪劳动水平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教师情绪劳动特征为出发点,剖析教师情绪劳动对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师生关系的影响,探讨教师情绪失调的内外因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调适措施,为改善我国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教师情绪劳动

(一)教师情绪劳动定义

教育是服务性行业,教师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人际互动中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情绪劳动。教师情绪劳动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或在师生互动中,表达社会、学校或教学工作所要求的情绪过程。[[3]]

(二)教师情绪劳动特征

教师情绪劳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对教学对象个体化认识、对自身行为动机的认知等多个方面。结合情绪劳动的研究成果分析教师情绪劳动具备以下特征:(1)教师情绪劳动是与师生间面对面高度互动的产物。师生互动中存在着情绪的表达与控制是情绪劳动。(2)教师情绪劳动是为了影响学生的劳动。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有目的性的情绪状态进而来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行为或态度。(3)教师情绪劳动有适当的情绪表达准则。(4)教师情绪劳动具有多样性。教师情绪劳动的调控程度不同,产生的质量不同。[4]

二、教师情绪劳动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在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育教学等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的态度、作用以及地位也构成了相对特殊的人际关系。[[4]]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在面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有着不同的心理现象表现为情绪,教师的情绪发生和表达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教师情绪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师生关系。

(一)教师情绪劳动促进师生交流

首先,教师情绪劳动能够推动学生对自身行为和教师教育意图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处于特定环境中,他们不能准确判断自己内心真正想法,需要通过教师情绪来获得信息、表达观点、接受反馈等,教师情绪劳动有助于学生即时获得课堂学习的反馈,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学生情感需求的感知并给予恰当的应答是学生情感获得满足的基础。[[5]]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还会影响其行为举止,教师的一言一行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

其次,教师情绪劳动利于教师身份的自我认知与构建。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身所持有角色的判断和意识,情绪是形成角色认知的基本过程,并且贯穿于人们心理与行为的整个过程。教师情绪劳动是对教师身份扮演的判断和修正。当教师明确师生关系间教师的角色时,能够做出合乎身份情理的判断,付出适宜的情绪劳动,构建准确的角色形象。[[6]]教师的情感状态与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绪劳动存在密切联系,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对学习行为以及自我形象产生积极影响。

承上而言,学校生活中的师生交往传递有情感、价值观倾向的信息,教师的情绪状态会对学生和自身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改善师生关系。教师情绪劳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情感态度、认知和行为上的影响,为学生提供情感环境与氛围。师生之间的情绪体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态度与行为,如果教师经常体验到积极情绪带来的正面影响,也将直接提高课程的实施和效果。

(二)教师情绪失调影响师生关系

传统观念下,教师是理智的角色典范,而实际上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大量的情绪问题,需要时刻表现出积极状态。但由于群体的特殊性,教师极易受到情绪情感的影响,群体的波动性也更为显著。[[7]]当教师在遇到一些带来剧烈“情绪感受”的事情时,较易产生不适宜的“情绪表现”,即情绪劳动的失调行为。情绪失调将出现角色知觉、自我概念模糊等问题,影响教师自己的角色定位的正确把握,扮演了不应该扮演的角色,即角色失调。角色失调带来神精耗竭引发焦虑、紧张甚至职业倦怠等心理健康的困扰,长期的情绪困扰,会使教师产生心理负担,影响情绪的判断与表达,陷入恶性循环。在与学生交往中,学生往往是教师情绪的直接接收者,消极的情绪和状态将迁移至学生身上,进而会损害师生关系状况。

三、教师情绪劳动调适

教师情绪劳动的主要内容是情绪调节,调适教师自身情绪状态以及调整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有利于实现社会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师情绪劳动的调控与教师、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各方面都应当采取措施,既系统全面又重点突出地调适教师情绪劳动。

(一)教师:合理调整情绪,夯实师生关系基础

教师是情绪劳动的产生体与运作体,应更加关注从自身出发,教师可以根据情绪劳动过程中存在一些规律进行调适:一是通过不同形式影响学生的心情状态;二是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采用合理恰当的方式;三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环境氛围以使其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四是在对学生做了充分了解后再采取适当策略;五是利用积极心理策略解决问题、提升自我。

(二)学校:营造良好环境,助力师生关系构建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可以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有利于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学校领导应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及时关注青年教师的情绪劳动状况和心理健康状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通过教育培训或心理咨询等途径对学校内教师进行教育培训和心理辅导工作,缓解或者消除不良情绪状态。学校要构建民主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情感体验。通过课堂内外、家校之间等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交流。

(三)社会:聚焦教师情绪,关注师生关系改善

由于教育深化改革,社会赋予教师多重的“社会角色”,寄予教师更高的职业期望,加重了教师情绪劳动负担[[8]]。其调整方法为:第一,促进社会公众对教师的认识,使人们能够理解教师也是“普通人”的身份,对教师的期望重点聚焦在教育上,使得教师更有精力去把握自己的角色实现师生关系的构建。第二,对教师加强角色学习的培养和情绪素养的考察,从职前关注教师情绪素养的水平提高,促进教学中实现角色转换,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第三,利用教师情绪劳动相关理论研究建设情感文明学校,通过学校管理和文化建设提高师生情感方面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 容中逵.即体即用:一种不容忽视的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趋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04):74-80.

[[2]] 梁倩雯,毕妍.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我国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热点与趋势[J].教育观察,2022,11(30):92-96.

[[3]] 郭玉琴,李雅,郝彩.教师的情绪劳动及其对维持教师良好心理状态的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9):103+110.

[[4]]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04):30-34.

[[5]] 刘胡权.提升教师情感素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访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J].教育科学研究,2019,(03):5-9+15.

[[6]] 靳娟娟,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调适:角色理论视角的考量[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06):45-51.

[[7]] 惠慧慧. 小学生越轨行为下的教师情绪劳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1.

[[8]] 阮琳燕,马永鑫,朱志勇.多重认同叠合机制:新教师专业发展角色冲突的和解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01):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