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创新教育措施的相关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2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创新教育措施的相关探究

张怡眉

西昌市川兴镇中心小学,四川西昌,615000

要:通过对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活动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从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个角度提出创新措施,包括完善音乐欣赏体系、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拓展音乐表现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开展音乐创造活动、增强学生的音乐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拓展教学、开阔学生的音乐艺术视野等,以改进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新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能力;审美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系统地创新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教师采取“互联网+音乐”的教学方式,利用新媒体教学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又如,教师强化文学、戏曲、历史等知识与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通过音乐作品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用红色歌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等。

一、完善音乐欣赏体系,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是音乐欣赏,让学生深入感受音乐之美,这就需要教师丰富教材内容,不断完善音乐欣赏教学体系,具体方法如下。

(一)结合教材合理拓展教学内容。音乐作品是音乐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音乐作品给学生讲解曲式结构、音韵特点、旋律声调等知识。但教材内容有限,以人音版教材为例,每一课为一个单元,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分为聆听、演唱、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中的音乐作品只有一两个,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教材合理拓展教学内容十分必要。以人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歌”的教学为例。聆听部分有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教师以该首歌曲开展音乐欣赏教学,通过讲解歌词、节奏,让学生感受歌曲蕴含的情感,形成红色少儿歌曲的基本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将 《小小竹排江中游》《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七子之歌》 《映山红》等歌曲作为拓展内容,在学生欣赏这些歌曲后,逐一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蕴含的人文情感、爱国情怀等,从而增强学生对同一类歌曲的鉴赏能力。

(二)利用游戏演绎歌曲内容,丰富音乐情节。音乐作品欣赏不应该是音乐信息的单一方向传递,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意义[1]。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创新,让学生基于歌词、乐曲节奏,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学习音乐艺术表达方法。以人三年级上册《捉迷藏》的欣赏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按照捉迷藏游戏的规则及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分配角色,创设捉迷藏游戏的教学情境。教师一边弹奏 《捉迷藏》的曲子,一边指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如躲藏、寻找、找到等。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欣赏音乐作品。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欣赏音乐作品不局限于听力,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构建沉浸式的欣赏体验环境。以三年级上册《空山鸟语》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包含山水、花鸟元素的国画,利用相关技术把鸟儿隐藏在深山密林之中,再配合 《鸟鸣涧》这首古诗,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一边根据音乐中不同的鸣叫声寻找鸟儿,一边细细体味“时鸣春涧中”的古诗意境。

二、拓展音乐表现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涉及的乐理知识不多,音乐表现方式主要是器乐(以听为主))和声乐(以唱为主)。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小学音乐教师应积极拓展音乐表现形式,尤其是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第二课堂为学生构建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知识学习情境。以四年级下册《土风舞》的教学为例。这首歌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重音符号“>”的识别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这首歌曲的音频制作“踏步舞”微课视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一边跟唱,一边踏步。在歌曲播放到相关部分时,踏步的力度加重,让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加强对重音符号的理解与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传统戏曲、流行歌曲、国外舞曲等作品,引导学生识别重音符号,做到知行合一。

三、开展音乐创造活动,增强学生的音乐知识运用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从生活中发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教材中《鸭子拌嘴》这一民间打击乐的合奏形式,教师可以进行音乐改编,让学生利用声音模拟下课、课间、上课的情形。以下课铃声为起点,教室内的 “噪音”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包括脚步声(咚咚咚)、拍手声(啪啪啪)、翻书声(哗啦啦)、挪动椅子声(吱吱呀)、说话声(嗡嗡嗡)等。教师把这些声音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节奏进行编排,形成一个音乐场景,以上课铃声响起终止。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学生需要发挥创造力,进行创意思考,调动生活经验,以锻炼音乐知识运用能力。

四、进行音乐拓展教学,开阔学生的音乐艺术视野

“联系”是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音乐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联系,必然要求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进行拓展。教师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培育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音乐课程教学涉及舞蹈、口技、快板等,与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也存在密切联系。如,民间乐曲 《百鸟朝凤》与传统习俗、神话故事等存在关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 《百鸟朝凤》的片段为学生讲解相关民俗文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以一年级上册《春晓》这首歌的教学为例。《春晓》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是一首歌曲,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基于此采取“音乐与语文相联系”的思路,教师基于 《春晓》这首歌的旋律指导学生从语文教材中挑选五言诗歌,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 《池上》,指导小学生用 《池上》的诗句替代 《春晓》的歌词,并按照音乐教材中 《春晓》的曲调演唱,获得音乐知识与语文知识联系起的耳目一新的体验,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教学效果。

五、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开发“互联网+音乐”精品课程

基于创新教育的要求,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开发一系列 “互联网+音乐”精品课程,即在一堂课中实现欣赏、表现、创造、联系的融合,让小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维层次理解音乐文化和感受音乐魅力[2]。要实现 “互联网 + 音乐”精品课程开发的目标,前提是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一方面学校要为音乐教师提供必备的成长条件,如配备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组织小学音乐教师参加的信息技术培训。同时,小学音乐教师要培养创新精神,自主探索音乐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途径。另一方面,获得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或相关人才协助,在制作音乐视频、动画、微课等方面扫清技术障碍。以四年级上册 《采莲谣》为例,“互联网+音乐”精品课程开发内容如下。

(一)制作《采莲谣》MTV,增强小学生音乐欣赏体验。音乐 MTV 可以实现 “视听一体化”的欣赏体验,满足音乐、歌词、画面的一致性。制作《采莲谣》MTV 的信息技术选择空间很大,如Flash动画类型、视频特效类型、图片切换类型等。其中,Flash软件制作的《采莲谣》MTV 偏向动画,剪映、Final Cut等视频软件制作的 MTV 偏向写实风格,PPT 制作的图片切换型 MTV 应突出国画水墨风格,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

(二)丰富《采莲谣》的表现形式。在小学生欣赏《采莲谣》MTV 之后,进一步探索该歌曲表现形式的创新方法。根据教材中配的插图,小舟上有男童女童,因此可以将原歌曲改为男生、女生对唱,或男女生二重唱。如,“荷花(呀)在水面飘呀飘”一句由女生唱, “莲花 (呀)迎风摇呀摇”一句由男生唱,在“哎———”之后的 “飘呀飘呀……” 的歌词部分,采用男女生二重唱。教师将新的表现方式拍摄下来,重新制作成《采莲谣》MTV,通过对比让学生获得新的体验。

(三)借鉴 “荷花舞”展开音乐创编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解析传统民间舞蹈 “荷花舞”,让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编排方式等,然后师生共同进行《采莲谣》的音乐创编活动。引导小学生根据 “采”这一主题设计动作,根据 “莲”这一对象设计场景,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一个音乐舞蹈方案,组织班级之间的比赛。

六、结

围绕创新教育重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方法体系,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强化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促进要素融合,指导学生全方位领略音乐艺术之美。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个角度切入,采取完善音乐欣赏体系、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拓展音乐表现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开展音乐创造活动、增强学生的音乐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拓展教学、开阔学生的音乐艺术视野等方法,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突出学生在音乐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活跃教学氛围,有效进行创新教育,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任丹.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教学的路径分析[J].小学生(上旬刊),2023(08):25-27.

[2]杨薇.小学音乐课堂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文科爱好者,2023(03):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