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四史”教育工作的新视角与方法:结合学生特点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4

深化“四史”教育工作的新视角与方法:结合学生特点的实践研究

侯立周

  文县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深化“四史”(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工作的新视角与方法。通过分析学生特点与需求,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方案。研究结果揭示了个性化、针对性教学对于提高“四史”教育效果的重要性,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认识、理解和珍视国家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四史”教育;学生特点;新视角;新方法;实践研究

引言:

本文以深化对“四史”教育工作为核心,着眼于创新的视角与方法,并紧密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探索。通过对现实教学中的挑战与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新的方向和策略,力求为“四史”教育工作的实际操作与理论建设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一、深化“四史”教育的理论分析

(一)“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

“四史”教育即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增强国民身份认同和凝聚力的纽带,更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历史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奋斗历史、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探索,有助于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深化“四史”教育工作不仅关乎历史事实的传播和解读,更涉及到如何使历史教育成为现实教育,引导学生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和力量。通过深入、全面地开展“四史”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历史走向,增强“四个自信”,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关于如何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启示和借鉴。

(二)现有“四史”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现有“四史”教育工作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具有特殊意义,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问题与挑战。在教材编排、教学方法、教育评估等方面,常常出现过于泛泛而谈、缺乏实际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问题。教材内容可能偏重于政治正确性而忽略学生的兴趣和认知需求,导致“四史”教育变得沉闷、生硬,甚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脱节。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讲述式教学可能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创造潜能,降低了“四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此外,现行评估机制可能倾向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进行测评,而忽略了对学生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不仅可能导致“应试化”倾向的加剧,而且可能削弱“四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方面的效果。因此,要克服现有“四史”教育的问题与挑战,需要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和创新。

二、学生特点与“四史”教育的结合

(一)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析

在深化“四史”教育工作中,了解和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小学生,他们的世界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于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相对有限,但他们对于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历史人物具有浓厚兴趣,因此“四史”教育应尽量采取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教学方式。

中学生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成熟,开始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此时“四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激发他们的思考,并鼓励他们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

而高校学生则处于形成独立人格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四史”教育可以借助跨学科的方式,结合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度,促进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树立。

因此,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析不仅涉及了他们在认知、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还关联到了如何将这些特点有效地融入到“四史”教育中,实现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高度契合。

(二)根据学生特点定制“四史”教育方案

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特点定制“四史”教育方案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可以构建以历史故事和形象人物为载体的探索式学习环境,利用图画、动画和戏剧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对于中学生阶段,则可采取情境模拟、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意义和影响,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与时事结合,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

至于高校学生,他们对历史的探究更加深入和多元,此时的教育方案可以融合跨学科知识,例如历史哲学、社会学视角等,鼓励学生自主研究,组织研讨会、论文写作等学术活动,引导他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责任感的人才。

总体来说,定制“四史”教育方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全面关注他们的认知、情感、心理需求,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以期将“四史”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三、新视角与方法的探讨

(一)新视角的提出和理论依据

深化“四史”教育工作的新视角主要是将教育从单一的传统讲授模式拓展为一种多元化、个性化和情境化的学习体验。这一视角的提出并非孤立的观点,而是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教育需求的综合反映。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人格品质的塑造。因此,深化“四史”教育工作的新视角也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

心理学角度则揭示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特点,可以构建符合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四史”教育既富有挑战性,又不失趣味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其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教育是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的反映,也是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传承和发展。新视角的提出也充分考虑了“四史”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国家认同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深化“四史”教育工作的新视角的提出和理论依据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体现了教育的多维度和全人教育的理念,也符合新时代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和长远目标。这一视角的实施将有助于“四史”教育的深化和创新,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二)新方法的实践操作与效果评估

新方法的实践操作与效果评估是深化“四史”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效果和持续性。新方法主要是将教育内容和方式与学生特点相结合,构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方案。

实践操作方面,新方法强调基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特点,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构建情境化、体验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如在教授近现代史时,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同时,新方法也强调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例如,通过将“四史”中的历史事件与当代社会现实相联系,帮助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理解,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效果评估方面,新方法提出了更加全面和细致的评估体系。除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外,还着重考察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形成更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估结果。

通过初步的实践和效果评估,新方法在提高学生对“四史”教育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也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有所突破。当然,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和优化调整,以确保其长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总之,新方法的实践操作与效果评估是一项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既涉及教育理论的创新,也涉及教育实践的改革。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反思,才能找到最适合“四史”教育的教学方案和评估体系,真正实现教育的深化和个性化。

四、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一)现场教学实践与观察

现场教学实践与观察作为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直接涉及新视角与新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效果。深入现场教学实践和观察是验证“四史”教育工作新视角与新方法的关键步骤。

在现场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将“四史”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特点相结合,创造了情境化、体验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授改革开放历史时,不仅介绍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重大事件,而且引导学生从自身家庭和社区的变迁中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影响。

现场观察也是此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参与情况、思考深度等方面的细致观察,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新方法的实际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观察发现,一些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投入,而一些学生则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激励。

此外,现场教学实践与观察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育方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还能发现和挖掘更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现场教学实践与观察是深化“四史”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不仅有助于我们验证和优化新视角与新方法,还能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学生,为教育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支持。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四史”教育的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民族自觉和文化自信,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二)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在“四史”教育工作的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为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设了桥梁,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启示和经验。

在某中学实施的“四史”教育项目中,我们特别关注了一次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该活动采用了戏剧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场景再现等方式深入理解和体验长征精神。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角色存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这一案例表明,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精神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具体化、生动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深层次理解和感悟。此外,这一案例还揭示了教师在新型教学方法中的作用转变,由传统的讲述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是在某小学进行的“我的家乡改革故事”主题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被邀请收集和整理自己家庭或社区的改革开放故事,并通过画报、小报等形式展示。这一活动使得抽象的改革开放历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这一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将“四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更加直观和深入地理解历史,还能培养其探究和合作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的现场教学实践与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新视角和新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和效果,为“四史”教育工作提供更加具体和生动的指导。同时,这些案例还向我们揭示了深化“四史”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和路径,即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改进建议与未来展望

(一)针对现有问题的改进建议

教学内容方面,要确保“四史”教育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特色,避免僵化和脱离实际。可以通过整合各类教材资源,定期更新教学内容,使之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和国际形势。

在教学方法上,推动“四史”教育从单一的讲述方式向多元化、体验式的方向发展。如上述案例中的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活动,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和体验历史。

评价体系方面,应构建多元化、综合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倡导开展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组织协调方面,促进校内外、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形成教育共同体。通过打造师生共同参与、学校与家庭共同支持、社会共同关心的教育氛围,共同推进“四史”教育工作的深化。

还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增强其教学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能力。

深化“四史”教育工作的改进建议需要全方位地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既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也关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体验化,还强调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以及组织协调的合作性和共享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四史”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和有效发展。

(二)未来“四史”教育的展望与目标

从内容方面来看,未来的“四史”教育应该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思想性是指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科学性要求教育内容要立足于历史事实,时代性则要求与现实社会发展相结合,反映时代特征。

从方法方面考虑,未来“四史”教育要创新教学手段和途径,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背景的学生。例如,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在线互动等手段,使历史学习更加生动形象;或者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以多元化的方式深化学生对“四史”的理解和感悟。

从效果评估方面看,未来“四史”教育应构建更加全面、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量其历史思维、价值判断等能力的培养情况,确保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从组织协调方面看,未来“四史”教育应更好地融入社区、家庭、学校等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共同体。同时,也要强调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和合作,以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未来“四史”教育的展望与目标不仅涉及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还涉及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评价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以及教育组织的协同和共享。在这一全面的发展蓝图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认同和传承。这一展望既富有前瞻性和战略性,也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操作性,为“四史”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结:

在深入探讨“四史”教育的现状、挑战、特点分析、教育方案、新视角与新方法、实践研究、改进建议及未来展望之后,可以看到“四史”教育不仅是一项复杂的教育任务,还是一项涉及历史文化、社会价值、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多方面的综合工程。为了实现其目标,必须深入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探索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案,勇于创新,善于评估,合理组织协调。整个过程中,需要教育者的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参与。通过这样的全面推进,才能让“四史”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为新时代的历史文化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曹宾波郭寥.高校"四史"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 24(3):50-53.

[2] 刘子坤.基于"四史"教育视角下立德树人新模式探索[J].世纪之星—高中版, 2021(6):0149-0150.

[3] 高静毅.接受视角下"四史"教育入脑入心的思政课教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7):4.

[4] 黄新汉.关于"四史"学习教育与学生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J].时代人物, 2021(23):2.

[5] 孙宏媛.新时代背景下"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相融合的思考[J].西部学刊, 2021(18):3.

[6] 曹秀玲.对"四史"学习教育载体和素材的思考[J].理论经纬, 2021(1):6.

[7] 李朋.新时期中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21(4):010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