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与认知需要的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2

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与认知需要的调查

丽丽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吐列毛杜中心校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小学生在科学课上普遍不知道怎样去探究老师布置的任务,一些学生甚至不去动手,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探究的方法,不能够完全融入探究的氛围中,没有探究的欲望。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怎样有效增强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探究和科学发明,那么科学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小学科学课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课程,教学任务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科学课的本质在于探究,探究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否,将直接影响科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素质教育大范围普及,因此,学校愈加重视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课程。《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将学习和探究联系起来,让学生可以自己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素养及能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探究能力,以及探究的意识。下面作者联系实际教学,对怎样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做出了深入的研究。

一、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有了这样的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是凡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好奇心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原始动力,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那教师在教学上也就事半功倍了。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的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从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要开展让学生有兴趣的探究,就要有主题。要形成主题就得从问题开始,问题可以是学生直接提出,也可以是老师引导形成。但最关键的还应该是让学生感兴趣的。只有这样,才可能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而且学生较高认知水升核枝平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所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科学实践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采用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也就是将课本中的知识一味地传授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学习到的知识也不能很好地运用,不能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新课标中规定:“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在学习中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人能力被充分激发,会积极进行思考、主动投入实践,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我提升。比如,在讲到《沉与浮》这课时,学生发现一样的物体在不一样的液体中沉浮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了。又如,在《动物的生命周期》这节课中,学生观看了养蚕的课件并亲身养蚕,亲身探究了养蚕的几个阶段,知道了蚕生长的状态。学生具备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素养,所以在学习中,要想提升学生的能力以及素养,就必须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二、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科中,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便是让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掌握自然规律,了解生活中的常识。与此同时,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还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关键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验这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引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够参与到探究中。例如,在学习四季的时候,老师可以搜集一些代表着四季的图片及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学生虽然知道这些图片代表着什么季节,但是不知道怎样观察,这时老师就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老师可以选择某张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带领学生深入观察,然后再让学生自主观察,同时布置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依据自己对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印象,选择某个季节,写一篇观察日记。这项作业不仅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及思考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怎样观察,为参与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积极巧妙地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积极探究。例如,在进行磁铁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张美丽的有着众多花朵的图片,用曲别针夹住蝴蝶,然后问学生:谁可以让这些蝴蝶飞舞在花丛中?学生非常感兴趣,都想来试试,在多名学生失败之后,老师可以将磁铁放在图片的一面,然后将蝴蝶放上去,蝴蝶就飞舞在花丛中了。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非常感兴趣,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做到的,由此学生的探究欲就被充分激发了。这时,老师再展开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磁铁的活动中,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组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需要留出一部分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学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明确探究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以及使用到的有关理论知识,进而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中,实验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成像的情况,并且从中发现规律,最终学生得出:“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之内的是虚像,焦点以外是实像;在2倍焦距点内是放大的像,2倍焦距点外是缩小的像;进而得出‘1焦分虚实,2焦分大小’的结论。”然后老师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得出实验结论。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进步,让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总而言之,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探究能力的人才,在科学课中我们一直坚持“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主动投入到探究中,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在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增强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