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城乡规划专业《场地设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4
/ 2

基于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城乡规划专业《场地设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

谢颜莉1   魏瑶瑶2

(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 , 陕西商洛 ,726000 )

摘要:本文在对市场对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场地设计课程培养的需求,从城乡规划专业角度分析场地设计课程进而提出教学理念、教学框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环节等方面优化途径与方法,以期地方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输出适应市场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场地设计 教学优化

1引言

改革开放后,多数高校将场地设计课程纳入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课程中,要求从事规划专业的人员必须掌握场地设计方面的知识。商洛学院于2018年在城乡规划专业开设了场地设计课程,并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从“建筑空间”到“城乡空间”设计思维转型的首门设计课,在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完善场地设计的理论和应用,提高场地设计的理论与技术水平,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推进场地设计课程改革是完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笔者开展此次教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2.场地规划设计的概念及内涵

在我国建筑设计初期,场地设计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没有系统的体系。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规划专业的不断完善,场地设计在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中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对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场地设计主要是针对城市修规项目建设的总平面设计,是按照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和规划设计条件,在基地内外的现状条件和有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人为地组织与安排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1]。场地设计的设计内容可以分为规划布局阶段、详细设计两个阶段。规划布局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用地的划分、场地内建筑物的布局,内部交通流线的组织、绿化景观的配置,主要决定了场地的宏观形态,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场地内部各个要素的组成部分,使得场地内部要素相协调。场地的详细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对广场、道路、管线等详细设计,相对前一阶段较为微观,体现的是场地内部建筑物与微观环境的交融和契合,是场地宏观形态的填补和深化。

3.城乡规划专业对场地设计课程的建设需求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乡规划学领域正发生着变革,同以往相比,城乡规划学所涉及多种领域,是一门交叉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城乡规划专业对于场地设计课程的需求与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有很大的区别。

3.1 培养目标不同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场地设计课程的学习更加侧重场地内各种要素的组合,重视用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挖掘场地设计的规律,提高设计领域对土地使用,从宏观角度出发,结合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在课程中建立城市规划的认知概念,培养学生规划设计思维。

3.2教学侧重点不同

针对场地设计的概念、内涵,城乡规划专业的场地设计课程在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课程基础上更加的注重整体性的把控。包括场地选择、场地内部要素(建筑物、交通、绿化、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布局。     

3.3课程理念不同

城乡规划专业场地设计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在规划设计中注重建筑群体之间的整体效果,明确场地设计在城乡规划视角的主体和客体,充分利用项目场地,使其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发挥用地效益,节约土地,减少浪费。在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让学生理解建筑仅是场地设计的构成要素之一,学会理性、规范地处理场地与城市、周边环境、建筑等各要素的关系,建立整体性设计思维。

4.城乡规划专业场地设计课程的定位及培养目标

4.1 课程定位

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为五年制,本课程安排在城乡规划专业第三学期,属于专业基础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是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入门阶段的课程。引导学生由建筑思维转向规划思维,属于专业课程的过度阶段,旨在初步建立学生对城市空间尺度的把握,为高年级的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4.2 培养目标

(1)分析能力

在设计前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在前期的调研、主观与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对场地内的环境、场地条件、场地功能、交通组织、景观配置、建筑布局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应运在总平面的规划设计,为后续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思维

经过场地设计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整体性设计思维。建立场地与环境、建筑、城市、景观绿化的整体性关系。在设计过程中建立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模式。对场地内及周边建筑类型、交通流线、植被进行全方位的布置。

5. 基于城乡规划专业《场地设计》课程教学优化

5.1引入OBE教育理念

结合场地设计课程的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引入基于成果导向的OBE教育理念,是21世纪美国等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2]。在场地设计课程引入OBE教学理念,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重点由输入改为输出。应用反向思维分析教学体系,将教学成果作为教学的驱动力,通过实践设计内容合理的设置教学体系,与传统的教学结构明显不同,从而对应用型人才的学习内容进行优化,提升其学习的有效性,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5.2完善教学框架

整合课程教学时序。2018级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场地设计课程开设于第三学期,共32课时,安排理论课时8课时,实践课时24课时,学生专业基础尚未铺垫,课时有限,重点、难点的理论讲授只能点到为止。采用的教材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学场地设计》,教学内容,这本教材是从建筑学入手,对现有的场地设计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建立了建筑学领域内场地设计中技术的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并不适用于城乡规划专业。基于此,建议场地设计课程开设学期改为第四学期,课时相应增加为48课时,理论16课时,实践32课时,教材更换为为张伶伶、孟浩编写的《场地设计》一书,该教材主要对场地设计的概念、制约因素、工作要点和设计方法进行了介绍,重点突出。

5.3优化教学内容

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优化。通过对市场的调研,了解市场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大模块:理论、实践。理论教学又分为四个为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场地设计的原则及依据;场地设计的制约因素;公建场地设计小模块。实践课程主要围绕设计任务书展开,由于课时的增加,设计实践由原来的四个变为了六个,涉及停车场、中小学、医院、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公建的规划设计模块。每个任务书分为三个阶段:案例学习、图纸绘制、汇报讲评。成绩评定最终理论占20%,实践占30%。

5.4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环节设置

通过对场地设计教学理念和教学框架、教学内容的研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方法应引入实际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以“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两种方式结合进行实践教学。教学环节依旧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但对于理论与实践的课时顺序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改动,可以穿插进行。

6.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课程的教学优化研究日益重要。围绕城乡规划专业场地设计课程的基本概念、内涵、课程建设需求等展开课程教学的思索,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对教学理念、教学框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与环节提出优化的方法与途径,以期提高学生的能力,适应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reference)

[1]张戈.面向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构建新时代工程训练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 , 2018,5(19):184-187.

[2]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9.基金项目:商洛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2jyjx134);

作者简介:谢颜莉(1994-),女,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城市设计研究。魏瑶瑶(1993-),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土木与建筑工程